第九十二章 唱筹量沙 (第2/3页)
粮乃十分其五、其六,到如今河北诸地,谁家不是屡降租粮以招民垦种?”
“你的意思是,因为河北、中原诸地可招来种田的佃户少了,彼等豪强经营艰难,所以想让朝廷命流离在外的黎庶回乡?”董承恍然,总算是解决了盘桓心头许久的疑惑,他以前就见过不少流离在外的百姓因为家乡的灾荒过去了,便被当地官府勒逼返乡,原来其中有这样的理由:“黎庶穷困,仓促逼回,到原籍后无田无宅,又会沦为佃户……”
卫觊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再度问道:“是故,董公想必知晓,赵公家世豪强,却也不反对此事的缘由了吧?”
“他是益州人,是占便宜的,又能应承上意,他哪里还会倡议反对,把安定在自己家乡的流民又赶回去?”董承举一而反三,很清楚的就想明白了背后的利益推动,朝堂上反对此事的大多是河北、中原等地的士人,而来自益州、扬州等地的士人却坚定的表示支持,而且以极快的速度将现已安居在当地的北方流民给纳入了户籍,从外地人变成了本地人。
北方流民的大规模迁徙给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站在皇帝后世人的角度来说,眼下已经迁移到南方定居的流民要迅速在当地落户、迅速融入到当地的生活环境中去,不仅如此,今后更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将北方的无地、或少地百姓迁移南下。一方面缓解北方的人地压力,从另一个角度改善北方田价、粮价以及百姓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加快开发南方的速度。
在这之中也出现了一南一北两方对立的势力,这股势头在当前尚只是一个雏形,即便是董承身边的卫觊都未曾发觉到。
董承无疑是很满意卫觊的表现,对方是河东高门出身,但早已落魄、甚至还有不光彩的过去。其人聪明之余,立场也摆得端正,常常深入浅出的为董承讲解些世家大族之中的隐秘,某一次董承特意提出河东的盐政来试探,结果对方竟是对盐榷百般拥护、连带还提了不少改进的意见——这些意见以董承的名义报给皇帝,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嘉奖。
在董凤、胡邈等人各自任职地方后,董承渐渐地便开始倚重卫觊,就连董凤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