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化工大唐 > 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五十二章 先辈遗迹

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五十二章 先辈遗迹

    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五十二章 先辈遗迹 (第2/3页)

就会混合均匀,成为火药,温度一升高,就会引燃,进而生爆炸,炸死人很正常了。这个道士不是在找死么?

    从地上的弹坑,以及破碎地锅子来看,他应该是这样送的命。

    中国古代炼丹术里面有一种“火炼丹法”,就是无水加热,类似于现代的灼烧。包括煅、炼、炙、熔、抽、飞、优几个步骤。煅和炼都是加热,前者时间很长,后者主要是指干燥物加热。炙是局部加热。熔是熔化,抽是蒸馏,飞是升华,优是加热使物质地性质生变化。

    这和现代化学操作方法非常接近,只是最终没有展成化学,诚使人叹息。

    这些方法是炼丹的常用技巧,明了一些能治病的药物。火药之所以能够明,就是因为古人现硝石和硫磺可以治病,只是这两种东西的毒性太大,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治病。

    为了祛除毒性,古人明一种办法叫“伏火法”。伏是降伏地意思,意思是说把毒性降低或者除去。

    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就用过这种办法,他把: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末,放到锅里。在地上挖一个坑,把锅放上去,用土把四周填实。然后把三块没有被虫炷过的皂角点燃。放到锅里去烧,就会出现焰火。直到焰火消失了,再把木炭放下去一起炒,直到木炭少三分之一,就算大功完成。

    这是唐朝炼丹家常用的去毒方法,有一个叫清虚子地炼丹家用马兜铃代替皂角,取得同样地效果。

    在唐朝,这的确是一个伟大地创举,但是危险性却非常高。因为这种办法太容易引起火药地燃烧。甚至爆炸。孙思邈能够活下来,不是他没出过事故,在于他用的量不大,就算出了事,顶多就是烧掉眉毛胡须头之类,严重点把身上烧黑灼伤罢了。还要不了命。

    眼前这个炼丹家就没那么幸运了,不用说肯定是把量给整大了,一旦爆炸把自己给炸死了。明白前因后果的陈晚荣,仍是有一点想不明白,这火药的威力不小,要不然不可能把眼前这位炼丹家炸得肢离破碎。

    “这位先辈有着一颗济世救人的仁心,我们既然碰上了,就不能再让他曝骨荒郊,把他埋了。”陈晚荣对这个献身“科研”的炼丹家很是敬重,这才如此提议。

    黄伯鸣他们都是读书人。自是不会不同意:“应该,应该!”

    众人一齐动手,挖出一个坑。把枯骨放了进去,填上土,垒成一个土堆。拔了几株草,插在坟头,权作香头了,鞠了几个躬,这事就算完成。

    埋了骸骨,陈晚荣仍是想不明白他的火药威力怎么会这么大。心想说不定屋里会有现。大步进屋。

    这是一个仅能栖身的茅草屋,一张简易床歪倒在地上。依稀曾经是张床。地上放着几个瓦罐,再也没有什么东西了。陈晚荣蹲下身,揭起一个瓦罐的盖子,朝里面一瞧,是硫磺。

    硫磺在市面上可以买到,在这里见到,不足为奇。陈晚荣盖上盖了,再揭开一个瓦罐,罐里装地是白色的粉末,一股辛味冲鼻而入。这辛味在陈晚荣闻来,比闻到花香还要香十倍,这是硝石,是熬制之后的硝石。

    纯品硝石是无毒的,自然界中的硝石含硝量不到百分之十,杂质太多,孙思邈之所以要伏火去毒,就是要除去这些杂质。

    罐子里的硝石其纯度至少也有百分之七八十了,这种纯度在现代社会只能算糙品,在唐朝绝对要算惊人地创举了!陈晚荣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位先辈会给火药炸死,他在用熬制过的硝石伏火,引起爆炸,威力自然是大很多,不死就不在情理中了。

    陈晚荣翻捡起来,有两罐纯硝,半罐黑色火药。这些东西出现在唐朝,足以引起轰动,陈晚荣惊讶不置。最让陈晚荣惊讶的是,这位前辈居然在做纸媒,纸媒旁边有一个中空的葫芦,陈晚荣从葫芦里倒出了少许火药,很可能是这位前辈在研究“炸弹”。

    把火药装在葫芦里,用纸媒引爆,这办法太土,但在唐朝不失为很了不起的创举。只可惜,这位先辈却遭到变故,要不然他一旦研究成功,在唐朝就会引一场革命!

    “快看,这里有字。”正在陈晚荣惊讶之际,只听齐贤明惊奇的叫声响起。

    陈晚荣忙走到齐贤明身边,他正拿着一个破败得不成样的木盒子,左手拿着一张黄的硬黄纸念道:“余观葫芦填药可碎裂,然锅中有药仅能燃,不可碎。余思之久矣,当在锅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