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隆万盛世 > 1375驿递

1375驿递

    1375驿递 (第3/3页)

驿卒们也有了统一的着装,他们戴着绛红色的头巾,穿着套袖,远远一看就能认出他们的身份,而这种统一的制服设计和后世快递员着装有异曲同工之妙,方便识别,也让驿卒们在执行任务时更具威严。

    到了唐朝,驿递系统不仅服务于国家政令的传达,也开始向民间开放,商人和普通百姓也开始依赖驿站进行货物运输和通信。

    到了宋代,驿递系统变得更加精细化,中后期也允许民间文书附递,普通百姓可以通过驿站传递信件,解决了民间通信的需求。

    这一制度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民间的交流,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过到了现在的大明朝,驿递似乎回到最初的目的,那就是保证朝廷政令畅通。

    官员们有书信倒也可以通过驿递传递,只是并不对平民开放。

    “东南沿海省份其实早就有民信局,只是一般只在省内传递书信、货物。”

    没想到,劳堪马上就对魏广德话给出了回应。

    “民信局?那是什么?”

    魏广德好奇问道,听到这个词,魏广德就有种回到民国时期。

    “永乐年间由宁波帮商人创办,民信局是由私人经营赚跑腿钱的商会,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

    劳堪在福建干了多年,对当地民信局还算熟悉,很快就把情况给魏广德说了个清楚。

    魏广德越听越觉得就像后世的邮电局,送信和货物,还办理电汇。

    当然,服务过程中也收钱。

    之所以覆盖范围狭窄,主要就是不管是书信还是货物,都是依靠原来的商路运作,也就是在本身经营之外,顺便帮平民带点货物、书信和银钱。

    “若是朝廷把驿递也如民信局那般运营,任之以为如何?”

    魏广德尝试着问道,“当然,民间书信、货物不必急递,只需每日如普通公文般在各驿站间相互接力传输,收取银钱算做驿递收入,抵扣维持驿递的费用。

    如此,驿站每年向当地官府索要的驿站银也可以减少一些。”

    明初驿站是徭役制,驿卒没有工钱,算是充作徭役。

    不过这样运营后发现,驿卒频繁变动让驿递效率变得极差,于是改为雇佣专门的驿卒完成工作,而所需银两则是地方官府向地方摊派,也就有了驿站银这一项。

    而且,驿站往往还会把驿站周围的土地圈起来,算做驿站田地进行耕种,满足日常所需。

    毕竟,许多驿站的位置往往偏僻,若没有此项很难维持下去。

    “难,地方上收取驿站银时间已经很长,大家都习惯如此。

    不过,驿递向民间开发倒是可行,所赚钱财可以补贴兵部或者驿卒,驿卒的收入其实也不高,可以说还是很辛苦的。”

    魏广德想法很好,不过劳堪一下子就看出很难实行。

    已经形成收取的惯例,朝廷若是减少驿站银,怕是地方上也不会减少这项税收,最后百姓依旧承担这份责任,但好处全流进地方官员的腰包里。

    与其让他们得了好处,还不如充入兵部或者作为补贴发给辛苦跑腿的驿卒。

    当然,驿卒的差银应该也不会全部拿到,上下总会有些克扣,但总能落到手一点。

    “而且,民间书信传递毕竟有限,想靠此赚钱几乎不可能,也就是方便平民而已。

    倒是可以将邮费算低一些,每年将此项收入分给驿卒,如此百姓得了好处,驿卒也有进项。”

    劳堪又分析一波,算是比较清晰的把账算出来了。

    此时大明人口流动确实很低,百姓传递书信的需求不大,想靠邮费赚钱还很是白日做梦。

    “这么说来,此事可行?”

    魏广德问道。

    “我认为应该可以,也不费什么力气,驿递都是现成的,只要和兵部说好。”

    劳堪笑道。

    “既如此,任之,此事就由都察院和兵部协调一番可好?”

    魏广德说道。

    “嗯,行,那就我去和兵部说,只是一份书信收取几文钱,还得好好琢磨一番。”

    劳堪点头答应道,“礼部那边.”

    “我会去催催。”

    魏广德笑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