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隆万盛世 > 1379湖广神棍

1379湖广神棍

    1379湖广神棍 (第2/3页)

阁老。

    “今日邀二位来,就是为了一个事儿,那驿递改革,都察院和兵部都是什么态度?

    我想要了解清楚,也方便之后和首辅沟通。”

    魏广德开口说道。

    昨晚,劳堪过府把情况说了下,兵部劳堪倒是支持,但是曾省吾觉得驿递本来是朝廷传递公文、军情的系统,怎么能够从是民间书信传递。

    而且,民间书信传递的需求有多大?

    是否值得驿递专门开展这个业务,别做起来,但一年也没几个人送信,那民间书信传递看上去方便了少数百姓,但却辛苦了驿差,貌似得不偿失。

    “兵部主要还是担心驿递民间书信数量不足,专门开这门生意很是不便。”

    谭纶想想还是直言道。

    看似只是送封信,好像并不花费什么功夫,但是书信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中间根据路程会经历若干个驿站。

    传输途中一点意外,可能就会出大麻烦,或许直接把信寄到不知什么地儿去了。

    还有关于收费,大明的驿站虽然遍布天下,但是多是在城外,并不在城里。

    而百姓,则可能生活在各处,这送信的差事儿,怕是也没人愿意去跑。

    曾省吾是从实操的角度考虑,认为没人会愿意跑腿,关键是看不到效益。

    魏广德看了眼劳堪,随即有点明白了。

    他之前和劳堪商量的时候,倒是按照后世的做法说了下,那就是固定邮费。

    只有邮费足够便宜,老百姓能用得起,驿递送信市场才能够被打开。

    但是,这年头民间识字率不高,所以确实没什么邮政的需要。

    一般来说,本地或者临近地区,就是托人带个口信,根本不会选择写信。

    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那些落魄读书人,如果能够写得一手好字,摆摊写字读信还是能混个半饱。

    而在农村,就算村里没个秀才、童生总还是有几个吧,里长、甲长也都是要求识文断字的。

    所以,对于异地亲属之间,还是有书信往来需要的。

    “先不说这个,你们觉得邮费一封信定多少铜钱合适?”

    魏广德先问道。

    “之前,任之也说,福建那什么民信局只做省内业务,我寻思着,这年头省内书信往来怕是最多的。

    所以,我觉得,以省为界,定下一个邮费,跨省再定下一个邮费。

    但是投信,还可以让人自己送到驿站,可到了地方,怎么让收信人拿信也是个问题,怕不是得专门去送信才是。”

    劳堪说道,“昨儿下午,我们兵部复杂驿递的主事倒是提出一个想法。

    百姓有送信需求,可直接找到驿站,付钱送信,省内六个铜钱,外省是个铜钱。

    而书信送到地头上,让驿差帮忙把信送到人家里,收信人得给驿差两个铜钱作为答谢。

    一开始任之说的那什么几个铜钱就包驿递,还送信到家,是绝对不可行的,下面的驿差也不会白跑路办这种事儿。

    民间这类跑腿的活儿,都得给几文茶水钱。”

    “这个法子倒是好,最起码驿差能靠跑腿赚两文钱,应该就不会抵触了。”

    魏广德点头认可,那什么年底分钱,倒是他想的唐突了,下面的人未必买这个账。

    毕竟不是后世的社会,那时候邮政局有专门的编制,每月按时发工资。

    最关键的还是,邮政和驿递差别巨大,虽然驿递也有工钱,但福利待遇肯定不比邮政系统。

    这个行业,可是妥妥的国家倒贴钱,根本不要指望靠着送信赚钱。

    驿递办差的那些人,每月的工钱其实很少,只能说勉强糊口。

    你让他们义务送信,那是想屁吃。

    “另外每个驿站在就近县城委托个铺子,帮忙接收民间书信,几封书信算一文钱,由你们定,你看是否开行?”

    魏广德开始和谭纶讨论起来,主要就是针对兵部下面提出来的各种顾虑,一一做了分析和布置。

    最后讨论的结果,虽然算不得多么完美,但也是这个时代最可行的方案。

    初步的结果,省内寄信需要六个铜板,省外十个铜板,收信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