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当年 (第3/3页)
“让他进来吧。”
魏广德放下手里的道经,吩咐道。
很快,吕昌黎就被张吉引入书房。
进入房中,吕昌黎就直接跪倒给他行礼。
“起来吧,无须如此客气。”
魏广德笑笑说道。
等人起来,魏广德绕出书案,把人引到一边茶几旁坐下,这才随口问了几句吕家的情况,问问他一路北行看到的场景。
自然,吕昌黎就是对当下大明各地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一番吹捧,只说魏广德等阁臣治理的好。
下面是什么情况,魏广德知道些。
其实当下大明,可能超过绝大部分人的想象。
生活困苦的人有,但并不是绝对,那只是少数,不能以偏概全。
实际上大明百姓过得什么日子?
自然是富有的日子,特别是江南百姓,这也是为什么倭寇在江南肆掠后,即便遭遇朝廷大军围剿,依旧不愿意向北或者去其他地方活动的原因。
实际上,此时的大明百姓是富有的,他们的富,来自强大的生产力。
虽然皇帝、太监和大臣们互掐,不断秀出下限,但大明更新换代的生产技术却还是在不断提高。
从种地打粮到纺线织布,各行各业都在发展,虽然期间也受到倭乱的影响,一度出现倒退的情况。
可是经过这十余年时间的恢复,江南各地,特别是沿海曾经受到倭乱侵袭的地区,大多已经恢复如初。
但就粮价说事儿,一石米南方半两多银子,大约为十钱银子左右,北方贵些,也不过十二三钱银子,都不到一两。
为什么呢?
因为农业产量大,江南此时上等田地,如果风调雨顺一亩最高可产三石大米。
此外,猪肉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也都很便宜,这也就是为什么盐商操纵盐价,但百姓依旧可以承担的主要原因。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看到大明的场景都为止惊叹。
因为此时的西方,百姓还在为一日三餐吃饱肚子而苦恼。
但是这些困扰,在大明,绝大部分百姓是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
即便缴纳“沉重”的地租和赋税,百姓依旧可以过得很好。
在嘉靖朝以前,甚至“穷苦”百姓之家,闲时还可以穿上丝绸衣服出来闲逛。
倭乱对江南经济的影响很大,这些风景都已经不存在,毕竟那些年朝廷在江南征收重税剿倭,确实把百姓搞穷了。
而现在,江南也正在恢复如初。
而北方的情况则稍差些,主要还是这些年天灾太多,而且经济本身南方也重于北方。
吕昌黎在魏广德面前,大抵把他一路北行看到的事务详细叙述了一遍。
“南北差异,一时半刻也没法缓和,特别是北方前些年水患,这些年又有出旱灾的征兆。”
听完,魏广德只能摇头叹气。
“朝廷将船引分散在各省,应该就是希望让北方各省也像南边一样,重手工姜坊提高百姓收入吧。”
吕昌黎试探着问道。
“确有此意,不止是南北,东西也有差异,东部省份百姓生活还算不错,可西部省份就差了很多。
朝廷自然也希望各地百姓生活都能富足,如此才会安居乐业。”
魏广德点头。
“魏阁老关心黎民百姓疾苦,是我等百姓的大幸事,草民就带天下百姓给大人磕头感谢了。”
没想到,说道这里,吕昌黎演上了,直接起身又给魏广德磕头。
“好了好了,你起来说话。”
魏广德皱皱眉,随即脸色浮现笑意,叫他起来。
“说说造船之事吧,叫你来,也是有些事儿要问问你。”
寒暄的差不多,魏广德进入正题。
“听说早年间倭寇就能自造海船,吕东家为何会造不出?”
“这魏阁老,那些倭寇,其实大多是海商家奴,他们靠着主家关系,花钱从船厂请去大匠帮忙造船。
小的可没那资本,只能造些内河航运的小船,没关系和船厂提举搭上话,请出匠人帮忙造海船。”
吕昌黎算是直接把当初的事儿抖出来了,还真和魏广德猜测的一样,海商搜集木料,然后请龙江等官办船厂的匠人帮忙造船。
然后嘛,锅全是“倭寇”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