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隆万盛世 > 1398钱是个好东西

1398钱是个好东西

    1398钱是个好东西 (第3/3页)

来。

    惠民药局的支出可不是个小数字,当下的朝廷根本就支撑不起来这么大的摊子。

    “魏阁老,可这笔支出该如何出?”

    徐春甫小心询问道。

    “如果朝廷愿意像前朝般继续给惠民药局提供补贴,药局能否重建运转?”

    魏广德问道。

    “自然可以,各地医户也必会竭尽所能医治病患。”

    这次,徐春甫回答很是斩钉截铁。

    闻言,魏广德沉默片刻问:“生药库那边,药材银还在征收否?”

    听到魏广德问起此事,徐春甫一愣,随即马上答道:“嘉靖十三年时定制,湖广布政使司、南直隶府州每年接纳的药材存至南京太医院生药库,由南京礼部监收,其他则送至北京生药库,共计岁入七千二百四十六两。

    不过这些药材和银子是支应太医院用度的,其中还有京师惠民药局支用,已经是捉襟见肘。”

    “现在的药材是通过药商交易,牙行.”

    说到这里,魏广德想到已经牙行换帖银,如果继续对药商征税,似乎有重复征税的嫌疑。

    想到此处,魏广德就是一个停顿,又思考起来。

    要让朝廷直接拿出银子,支持惠民药局肯定不现实,只能考虑在恰当的地方加税。

    在魏广德眼里,可没什么祖制,该改的制度那就得改,要与时俱进。

    两百年前的情况,可现在大不相同,怎么可能继续用旧制度。

    所以,当下的情况,那就是朝廷得想方设法加税,向有钱人加税。

    想到这里,魏广德忽然感觉自己怎么和之后的那个大奸臣魏忠贤差不多了。

    还好,现在有张居正在前面顶着。

    要没有老张,估摸着自己搞的改革,怕也落不到好。

    不过好在自己的改革,至少属于老人家说的,拉一派打一派,想来应该不会很糟糕吧。

    “徐院使,关于银子的事儿,我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定主意,不过你们太医院,尽快给我写个章程出来,就是恢复各地惠民药局的事儿。

    不能只守着京城一亩三分地儿,得把地方上的药局也重建起来。

    我有个初步想法,那就是针对各地医馆,根据诊药费收税,而收到的税全部进惠民药局留在地方使用。

    这税就不须交给官府,由地方医学运作惠民药局,用于平常时候的赠医施药。

    至于有疫病,自然还得地方医学负责,官府会拨付药材。

    这个事儿,只是我的一个想法,你回去先斟酌斟酌,我这边也再想想。”

    魏广德开口把自己心底的想法说了出来,不过没说药材流通,牙行那边是要抽税的,也不知道徐春甫是否已经知道换帖银的事儿。

    不过魏广德的话说完,徐春甫就明白魏广德的意思了,小心询问道:“魏阁老的意思是,有钱的就在付诊药费之外,还要再叫上一笔税银。

    而这笔税充入地方惠民药局,用来补贴穷苦患者,让他们可以用很少的钱看病治病?”

    魏广德点点头,“当下朝堂,各处都要用钱,而钱就那么点,早就已经捉襟见肘,要不然朝廷也不会清丈田亩,把该收的赋税收上来。

    我想着,既然前朝都是药材专卖,想来他们维持惠民药局的银子,八成就是来自于此。

    地方上收的税,就全部用到地方上,有钱的富户多出点,补贴点穷苦百姓,想来他们也不会说什么。

    重建药局的银子,可以让地方官府出,关键得有个章程,哪些人可以施舍药材,得有个说法。”

    这年头,因为人口流动限制,地方上抱团现象其实很严重,否则朝廷也不会强行推出流官制度,就是怕地方上沆瀣一气。

    要是针对药材收税,因为已经有牙行那一关,道理上有点说不通,那就搞出针对医馆的营业税好了。

    “地方上推举德高望重的医师掌管这笔银子,定期轮换,想来他们也能接受。”

    魏广德继续说道。

    “下官回去就召集太医商量,尽快呈文上来。”

    徐春甫也觉得这是好事儿,于是马上答应道。

    等徐春甫离开,魏广德才感慨一句,“钱还真是个好东西,什么麻烦都能解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