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皇帝出巡 (第2/3页)
可不是看字面理解,以为是皇帝外出狩猎的仪式。
皇帝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文武百官,周围簇拥着无数的禁卫军保护。
在外围大量的士兵在驱赶着猎物让皇帝围猎,而皇帝弯弓射箭,射中猎物,随后就是大片的叫好声,或者还有太监奉承说:皇上,好箭法呀,奴婢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不可断绝呀。
清朝貌似为了所谓的不忘本,好像有专门的狩猎仪式,以展示所谓王朝的弓马骑射本事。
承天门外,留守阁臣张四维带领百官为皇帝送行,跪拜之后,皇帝示意车驾出行,于是前前后后护卫兵丁近两万人就开始出动,前呼后拥护卫着皇帝和一干随行大臣向东行进。
两万人出行的大阵仗,还是魏广德减了又减的结果。
按照明成祖朱棣定下的制度,皇帝出巡护卫兵马可是五万人。
两万人的队伍,前面是三千营骑兵开道,后面跟着五军营和神机营的兵马,而在皇帝龙撵前后则是御马监的四卫军,最靠近皇帝的还是名义上锦衣卫隶属于的大汉将军。
这御马监的四卫军,其实就是后世网上流传的羽林卫,宣德八年以前,御马监旗下有兵马有3100人,取名为“羽林三千户所”,虽然人数没有得到5600人的卫所标准,但确实按照卫所配置卫指挥等官职。
不过在宣德八年后,羽林卫被改制为腾骧左、右卫和武骧左、右卫,从此才有了“四卫军”的正式称呼。
而到了明末,四卫军和勇士营被合编为“勇武营”,参与对抗击清军、镇压张献忠农、李自成流贼大军。
其中勇士营,其实就是“净军”,由太监组成的军队。
队伍浩浩荡荡向东急行,直奔通州而去。
魏广德坐的是八抬大轿,这个时候他不可能爬上自己的马车,虽然马车也跟了一辆过来。
但是作为文官,他只能坐轿而不能坐马车。
当然,偶尔骑骑马也可以。
实际上,这会儿冯保就骑着马跟在龙撵旁伺候着,随时等候皇帝的召唤。
宫里几个大太监这几天会轮流在龙撵附近等候皇帝的命令,在六匹马拉动的龙撵之后,还有三十二人抬的步撵,那都是给皇帝准备的。
天子驾六是我们古代的礼制的一种行为,明朝也是沿袭这一制度。
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轮马车,即著名的“天子驾六”,即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在封建社会内部等级森严,制度严密,没人可以僭越。
而且,给皇帝拉车的六匹马还得是纯色马匹,可不是随便拉六匹马出来就行的,一般选择都是白色马匹拉车。
如此隆重的出行,也是大明朝近百年来罕有。
实际上除了武宗皇帝的时候喜欢往外面跑,之后的嘉靖皇帝和隆庆皇帝,除了必要的祭祀仪式外,基本上都是呆在宫里不出来的。
如此,此次出行,虽然前后左右都有大量官军清道,可两边依旧是有无数百姓围观。
毕竟看一眼天子车驾,也够他们给后辈吹一辈子了。
魏广德最初想的是轻车简从,就带着几百人护卫皇帝马车过去就行了,这样不仅机动快,还能让皇帝看到真实的大明。
不过,等到收到消息,船队过了松江府后,礼部给魏广德上了皇帝出行的仪注,也就是现在这个形式。
别说是次辅,就是首辅,这个时候礼部那边也是半点不含糊,直接搬出从成祖时期开始的制度说事儿,真的就是按照礼部收录的仪注一板一眼制定的礼仪。
魏广德无聊,掀起轿帘看了眼,四周都是锦衣华服的校尉,他估计皇帝这会儿就算往外看,除了看到宫里的禁卫外,什么也看不到。
皇帝看不到外面,可外面的百姓还是能看到皇帝车驾的。
不管是龙撵还是步撵,都是大红色,这也是老朱家传统,可不是一般人以为应该是明黄色。
特别是龙撵后面还有两面大号的明黄旗帜,这就是和一般马车最大的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