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隆万盛世 > 1448事发

1448事发

    1448事发 (第3/3页)

道,魏广德只能开口打破这种氛围。

    “武清伯的面子是不给了,不说赔偿,直接退银子,我们另外安排人去做,还得抓紧,三十五万件棉衣,入冬前就要赶制出来发下去。”

    张科开口说道,“来之前我和曾侍郎碰了头,本来这批棉衣里,京营还有几万件,要真发下去,还不知道闹出多大的事儿来。”

    “不能发回让他们重做?”

    张居正皱眉问道。

    “首辅大人,要是再出幺蛾子,今年辽东三镇士卒可就没棉衣可穿了。”

    张科苦恼又略带愤怒的说道。

    本身时间充足,别看衣服要的多,可完全能够在入冬前发运出去。

    现在不行了,这都耽误两个月了,剩下就四个月不到,还得让人赶工才能及时做出来。

    “此事不能耽误,叔大兄,你我都是军户出身,当知道下面士卒过的日子,拖不得。”

    魏广德马上接话道,“我们还是拿着这棉服去乾清宫吧,请陛下定夺。”

    对付他外公,还是皇帝比较合适。

    他只要站这头,太后也不好多说什么。

    比较,天家无私事。

    至于李伟这次亏多少钱,没人去管,自己管不住爪子,就该被剁掉。

    “好,我们去,子维和汝默就留在内阁处理政务,说不得还要跑一趟慈宁宫。”

    张居正开口说道。

    张科微微探身,那意思自己要不要跟着一起。

    张居正没开口,他等着魏广德给出答复。

    魏广德,还是不要让兵部的人在皇家面前晃了,于是轻轻摇头说道:“进卿还是回兵部,尽快联系其他商人,安排好赶制军服的事儿。”

    “说不得还要跑户部,棉布、棉花怕是都不够了。”

    张科苦笑道。

    其实他们也都猜到了,兵部给的材料,李伟怕是早就变卖换钱了,再买些列支布匹、棉花凑数。

    真的是太贪了。

    乾清宫里,魏广德只敢捏,都不敢用力的棉衣,已经被万历皇帝撕开。

    就是撕,徒手,都没费劲,布料就裂开,露出败絮,哪有棉花的影子。

    “朝廷给的布料和棉花,我外公就交这东西给兵部?”

    小皇帝已经气得有点发抖了,朝廷给武清伯算的工价可比以往高,还没回扣,这是兵部上下不满的原因,所以出了这事儿,没人愿意帮忙瞒着,巴不得闹大点。

    而武清伯的棉衣,也成功的激怒了小皇帝。

    刚刚接触实际政务,第一件棘手事儿居然是自己外公弄出来的,可想而知他的愤怒。

    所谓的“絮”,包括芦苇花、干茅草或柳絮等,这些物质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都是轻薄且不易保存的。

    “现在还有人用絮保暖吗?”

    出乎意料,小皇帝忽然问起民间保暖的情况。

    “应该比较少才是,民间大多还是用棉花。”

    魏广德答道。

    他其实不确定,但是他知道小时候还在崩山堡,堡里和附近百姓还是有人收集这东西的,用作冬天保暖,只是不多。

    棉花是宋朝传入中国,但当时并不普及,到明初在朱元璋的大力推动下才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人过冬的御寒物。

    在宋朝时,有钱人用鹅毛或鸭毛填充的冬衣和被服,还有裘皮御寒,和现代人过冬穿羽绒服、皮草,盖羽绒被一样。

    而穷人,则只能靠柳絮、芦苇花等物御寒,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张居正也接话,意思和魏广德差不多。

    “民间应该还有用絮御寒的,但比较少见了。”

    “去慈宁宫见母后。”

    听到张居正和魏广德都这么说,小皇帝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过眼前的事儿还是要处理,他被张居正、魏广德教育,早就知道虽然他是皇帝,但也不能真乾纲独断,最起码再等十年不迟。

    现在,还得先和太后说清楚,听听她的意见在处理为好。

    路上,朱翊钧终于想到问兵部的态度,于是魏广德把兵部意思说了出来。

    “张师傅,你的意见呢?”

    听到兵部并没有要追究的意思,朱翊钧也暗自松了口气。

    至于外公这次要赔多少钱,他不在乎。

    活该。

    张科和曾省吾都很聪明,知道要治罪李伟不可能,那就让他出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