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3配方易得材料难觅 (第1/3页)
魏广德和张居正送走冯保,魏广德没有告辞回自己值房,而是跟着张居正回去。
两人坐下后,又随便说了几件事儿,魏广德这才正色道:“叔大兄,我昨日翻看官员花名册子,发现詹事府右春坊庶子之位一直空悬着。”
因为皇帝年纪轻轻还没有太子,而且现在大明对太子的教育模式其实已经摆脱了过去依靠詹事府,所以这里的官职虽然尊贵,但却没有实权。
也就国朝之初,皇帝早早就确立太子人选,选官入詹事府辅佐,为太子培养一批亲信。
最近的几位皇帝,都没有早立太子的打算,詹事府也就落下了。
现在魏广德提出詹事府,张居正一开始没太注意。
只不过,当魏广德提出让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张位出任詹事府右春坊庶子时,脸色就微微一变。
这个人,他还有印象,当初“夺情”时也效仿那些人反对夺情。
本来这种人事后该遭到清算,只可惜当时魏广德插手,拦了下来。
其实他理解魏广德的做法,毕竟是老乡,不可能在关系未来仕途的时候见死不救。
特别是张位还是翰林院里为数不多的江西官员,这样的人就更不可能不插手。
最后和魏广德推拉了一阵,见魏广德态度坚决,张居正也只好退一步。
毕竟那时候张居正的地位很敏感,民间为此沸反盈天,纷纷指责他。
张居正需要得到魏广德的支持,稳固内阁首辅宝座。
现在,魏广德是想把张位推上台前,准备冲击内阁阁臣位置了吗?
“张位张洪阳吗?他在万历二年才转侍讲,万历六年转迁国子监任司业,现在又迁左庶子,是不是升的太快了。”
张居正回答道。
张位是庶吉士,虽然是隆庆二年中进士,但实际授官是隆庆五年的事儿,那时候他不过才七品。
到了万历二年,魏广德扶持下升到六品翰林院侍讲,开始在文华殿行走,参与对小皇帝的日常教育。
前些年,因为夺情,张居正一度想将其外放。
罢官还是很难的,对京官来说,外放就等于掐断其晋升的机会,摧毁其仕途,才是最狠的。
当然,从翰林院出身,最后外放又杀回京城的也不是没有,但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泯然众人。
之后,魏广德把人转迁国子监,虽然还是在翰林院挂职,但实职算是转到国子监,也不再出现在文华殿天子面前,算是给张居正一个交待。
本来就是一个处罚,才几年,三年时间,魏广德又打算为他升一品阶,从六品升到五品,满打满算才几年时间。
“张位早年在翰林院也算勤勤恳恳,没有功劳苦劳还是有的,按说应该升迁翰林学士的,可毕竟做错了事儿,放国子监让他悔过了几年。
这两年,他可有何不妥之处?
叔大兄,明成是真心知错了,你就大人不记小人过放他一马如何?
若是他还敢造次,不用你管,我就把人踢出京城去。”
魏广德笑道。
这几年,张居正也不是没有遭到过同僚的弹劾,其中最主要还是改革上,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不过这段时间,张位倒是老实。
当然,张居正也不会真因此就对张位态度有所改观。
因为他相信,江西籍官员应该心里都清楚,魏广德对他改革的态度。
妮玛,许多政令其实还是他捣鼓出来的,只是经他之口发布而已。
江西的官员,自然不会在国朝改革问题上有意见。
就算有,那也得憋着。
更何况,改革的成效在这两年时间里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万历八年以前那两年,朝廷还要靠做账的方式保持收支平衡,但自万历八年起就真正实现结余十余万两银子的成果。
而在今年,结余有望超过三十万两,同时太仓存银长期保持在百万两上下。
后世对张居正改革的成绩,说什么改革仅二、三年就让大明朝廷存银百万两,其实就是依据这个数据。
但实际上,张居正最后那三年,大明朝廷真正的结余不会超过五十万两白银,其余数十万两银子要稍后分批解送出去形成的暂存银,而不是朝廷的结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