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隆万盛世 > 1525京城琐事

1525京城琐事

    1525京城琐事 (第2/3页)

供自己乡试所需。

    读书读傻的,才会一门心思继续冲击乡试,希望能够成为举人,然后是贡士、进士,当官。

    魏广德在内阁巴拉巴拉说了一通,礼部和都察院倒是勉强算接受了,吏部王国光等人则是至始至终都没说话。

    这件事儿,王国光早年听张居正说过,这事儿是魏广德折腾出来的,因为地方上收换帖银,担心下面的人打这笔钱的主意,所以给这笔银子找了个出处。

    让更多百姓识字读书明事理,这自然是好的。

    只是没想到,今年各地县试报名学子猛增,应该就是前两年启蒙读书的一批人,自认为学了几个字儿,就想要下场试试。

    殊不知,完全就是给人送钱的。

    “其实啊,这也不是坏事儿,等上两年,大家也就明白了,自然就不会再有今年发生的事儿。”

    魏广德说道。

    “那时候,怕是大部分孩童在启蒙后,都会离开公学谋生了。”

    许国开口道。

    “对,这才是当初我们推行公学的本意。

    要的就是他们能看懂朝廷邸报和告示,这样朝廷下达的命令,百姓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才不会被地方上官吏蒙蔽。

    朝廷三年才选二三百个进士,要那么多人读书干嘛?”

    魏广德笑道。

    徐学谟这时候又开口说道:“魏阁老,明年就是大比之年,今年闹出这事儿”

    “无妨。”

    魏广德一摆手,他知道徐学谟的意思,无非就是今年各地县试、府试的幺蛾子,会影响到院试,进而影响到今年的乡试。

    这种情况,不利于朝廷开科取士。

    “行文后,七月开始,各地受影响的府县马上开始县试,八月底府试,院试推迟到九月底。

    至于乡试,十一月吧。

    至于今科的举人,怕路途遥远赶不及上京备考,会试也推迟就是了。”

    虽然这次地方上因为科举闹出大事儿,影响其实很恶劣,但朝廷只要补救得法,也能控制影响。

    “至于具体时间,我有个想法,那就是各地府县把参加会试的学子集中,走车马驿,由兵部派员护送,准备车船,算好时间送到京城。”

    其实,各地对于参加会试的学子,官府都会补贴一笔银子。

    比如魏广德当初从九江出发进京赶考,是可以从九江府领到二十两银子和一辆马车,马车到京后归还驿站即可。

    不过魏家自己准备马车,并没有用官府的车马,所以实际到手三十两银子。

    当然,这笔银子其实是不够上京花费的,但确实有这个出处。

    而魏广德这次显然是打算让兵部规划各地学子进京赶考的路线,由他们统一接送。

    “因为运河上冻,南方学子走陆路,怕是许多人会受不了。

    给他们两条路选择,一是陆路,二是海路。

    云贵等地考生可去广西坐船北上,巴蜀、湖广等地考生走长江水道,从松江府坐海船抵京。

    这些,到时候让兵部去规划。

    一旦规划好路线,会试就有开考时间了。”

    魏广德把自己此时想法又抛出来。

    这些年朝廷开放海禁,可士子进京,大多还是走陆路和运河,少有走海路进京的。

    其实直到现在,除少数沿海府县学子外,大多数人对朝廷开海,已经海运的便利还一无所知。

    正好借这个机会,让各地学子有机会坐坐海船,熟悉海运。

    “下去,对外面京官的议论,还是要开导,这几天为这事儿争吵的奏疏,都快把内阁淹没了。”

    魏广德摇头苦笑。

    因为江南、江北多地上报县试、府试遭遇学子堵门抗议,影响到科举考试,京官们为此也是议论纷纷,各种言论都有,言及此事的奏疏也是雪片般飞进内阁。

    好吧,这也是才爆出来三日,魏广德就紧急召集三个衙门开会商议处理办法。

    这两日的时间,魏广德已经大致有了想法。

    就如先前所言,平息风波最好的办法还是维持原来的规则。

    否则真按照那些学子的想法改变,可能朝廷上下就真要震动了。

    “陈总宪,你那院子里的人,也要约束一二,见天就是几十本奏疏递过来。”

    魏广德继续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