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穷兵黩武,穷与黩 (第2/3页)
见是十分中肯的,是有利于大明的,反对皇帝,不代表沈鲤就是错的,朱翊钧很霸道,但他从来不是容不下反对意见的那种霸道。
朱翊钧轻轻皱了下眉头说道:“但现在大明,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所以更应该悬崖勒马。”沈鲤马上回答道:“不让万民陷入战争的泥潭之中,是仁,是义。”
打仗制造杀孽,绝对不是个好事情,关键是这次大明对安南用兵,有些过于刻意了,和永乐年间,随便找了个借口打安南,几乎一模一样。
随便找个借口打,打下来,统治二十年,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万文卿这个歹毒的读书人,要求四大家族家主到大明会勘,摆明就是逼四大家族故意违约,制造战争借口,实在是有些过于刻意了。
王师,要有合理的理由,出师有名才不会出师不利,戚继光在战争论里,反复说过,要让军兵完全知道为何而战。
“那要是现在发动第二次平倭之战呢?”朱翊钧有些好奇沈鲤对战争的态度。
“那可以,臣不会反对,甚至还会为陛下亲自撰写檄文。”沈鲤回答的很快。
灭倭是完全合理的征伐,不是穷兵黩武,轻率妄动,倭寇制造的杀孽,时至今日,依旧让大明伤痕累累,这道伤疤仍然没有愈合。
大明,或者中国,从来不会刻意否认失败,过错就是过错,痛苦就是痛苦,任何掩饰,都是懦夫行径,把仇恨记下来,十世之仇?百世之仇,犹可报也。
穷兵黩武,一个是穷,穷尽所有,一个是黩,轻率妄动,发动不合理的战争。
“这次确实有点急。”朱翊钧不否认,这次用兵,的确是功利心,有些太强了。
一方面是为了促成西洋商盟成立,另外一方面,是为了宣威海外,就是打安南一顿,让西洋商盟知道厉害,不敢生出忤逆之心,达成的盟约要认真履行。
最后则是内因,皇帝、其他大臣,是出于对中兴的追求,永乐开海,是安南、吕宋两条腿走路,到了万历开海,这吕宋一条腿,都蹦跶了二十多年了。
如果不把安南从属地变成郡县,很难理直气壮的对祖宗说,万历维新定社稷、安江山,中兴大明。
任何战争,皇帝都需要一个足够明确的、合理的、正义的理由,去说服大臣、朝臣、百官、万民,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鼎力支持这次战争,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是打败了,国内也不至于输的一无所有。
这一点戚继光在战争论里说的非常清楚,他在《不义》一篇里,讲的非常明确,不义之战的最终失败。
战争的主要理由,连国内的大多数人都无法说服,那如何在军事胜利后,赢得政治胜利?
只取得军事胜利,而无法获得政治胜利的战争,都不应该被发动。
首先,在廷议大臣里,这次征战的理由,就无法说服以沈鲤为首的大臣,就有可能无法说服军兵,无法说服大明万民,安南国在万历维新后,表现的有点像朝鲜,不给机会。
朱翊钧没有过分为难沈鲤的意思,沈鲤作为阁臣,他完全可以随大流,在这种时候,选择明哲保身,大声叫嚷主战,但沈鲤站出来喊悬崖勒马。
沈鲤自己不需要参战,不需要去前线,不需要自己制造杀人,甚至因为他是阁臣的缘故,他的家人,也不需要去参战。
打赢了,沈鲤作为阁臣,他也是受益者,打输了,那也是集体决策的错误,和他无关。
事实上,沈鲤从私利的角度去看,根本没有必要站出来,喊这句话,但他还是说了。
如果朱翊钧因为这个为难沈鲤,那才是昏聩的表现,骨鲠还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朱翊钧这个皇帝还是能分得清的。
超脱循环能够成立,中国能带着复活甲周期性的复活,完全是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真的会有人站出来,能有人站出来。
朱翊钧让沈鲤离开后,召见了戚继光、陈璘和骆尚志。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骆尚志之前的面圣,都是在公共场合,这次是第一次私下觐见,他十分恭敬的行礼。
“免礼免礼,坐坐。”朱翊钧示意戚继光、陈璘和骆尚志坐下。
戚继光已经老迈,骆尚志尚且年轻,每当看到骆尚志的时候,戚继光都非常的欣慰,因为骆尚志并非北虏入关、倭患肆虐中成长起来的将领,而是新生代,这代表着大明军后继有人。
“骆帅远戍归来,朕在十王殿为骆帅设宴,以慰远劳。”朱翊钧笑着说道,十王殿设宴,大宴赐席,该有的流程、该有的礼遇、该有的尊重,一样都不能少。
“谢陛下隆恩。”骆尚志再次拱手谢恩。
朱翊钧笑着问道:“骆帅,朕那个不省心的弟弟,在金山国可还好?他的来信里,都是报喜不报忧,生怕娘亲担心他,不敢写的那么详细,他能够在金山国立足?”
“回陛下,潞王殿下表面上看玩世不恭,但其实骨子里有股劲儿,臣以为潞王殿下,完全能够立足了。”骆尚志讲了三件事,都是他觉得朱翊镠可以立足的原因。
朱翊镠其实是个犟种,非常的犟,明明知道喜欢万国美人这种事,会被千夫所指,但朱翊镠就是玩;明明公审制度,一定会被士大夫们批评,他还是要干;明明金山国那么远,甚至连皇兄都提出了偷天换日的办法,但朱翊镠还是去了。
表面看是犟,实际骨子里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朱翊镠去金山国吃苦受罪,是为了大明的利益,是为了让开海长久的走下去。
第一件事,朱翊镠本身会种地,到了金山国后,他亲自务农,这一点也算是他学皇帝,但学的有模有样,至少大明商船带过去的薯种,朱翊镠没有浪费,甚至建立了金山国自己的杀青火室,来对薯苗进行减毒。
朱翊镠没有让金山国人每一家,锅里都有一只鸡,但他让每个到金山国的人,都吃上了土豆。
第二件事,朱翊镠开始给自己上磨,这是责任心的表现,大小庶务亲自处理,游刃有余的同时,朱翊镠还每天操阅军马,金山水师每个军兵都认识朱翊镠,而朱翊镠也认识每一名水师军兵。
在骆尚志回大明的时候,有一百二十四名军兵,自愿留在了金山国,成为了朱翊镠的牙兵,这一百二十名军兵、庶弁将,就是朱翊镠日后在军事上,最重要的倚仗了。
第三件事,则是朱翊镠很注重和大明的关系,并且将侍明事大,定为了金山国的基本国策,这个选择是相当聪明的。
这个时间,是大明和金山国最亲密的时候,皇帝是金山国主的亲哥哥,如果这个时候,不能确定这个基本国策,那日后就无法做到了。
在周朝的时候,几乎所有分封诸侯,都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后裔,结果就是李斯说的那样: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现在还亲密,下一代就会逐渐生疏起来,时间久了甚至相互如同仇雠。
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