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搞什么幺蛾子 (第2/3页)
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道:“这个简单,不怕公子笑话,陈扬惧内的名头,暗影司可是尽人皆知,就说我昨夜吃了花酒回家,我婆娘摔盆摔碗,我跟她起了争执,她气不过,拿了灶房的刀给我来了一下......”
苏凌闻言,哈哈大笑道:“这个理由,极好!”
陈扬又道:“折腾了一夜,公子都没合眼休息,不如这个白日,您就在家好好睡一觉......”
苏凌摆了摆手,叹口气道:“昨夜架格库那一番恶战,就算韩惊戈再用心善后,怕是也会留下蛛丝马迹的,若是他存心引人注意,那善后必然会留些痕迹......再有,小泉保仁死了,他们的人定然得知了消息,保不齐已经在计划下一次的行动了......另外,京都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恐怕我过风平浪静的日子不长了......咱们费尽心力,拿回来的那些案牍,我必须要抓紧看完,寻找出线索出来......一旦各方势力出手,怕是我再无宁日了!”
陈扬闻言,有些担心道:“公子,那些案牍虽然不少,但是......真的有价值么?万一......”
苏凌一笑道:“我想肯定有很大的价值的,若是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小泉保仁也不会出手......所以他们选择昨夜在架格库出手,就已经证明了,咱们应该找到了重要的线索......”
“现在,只是差时间,将那重要的线索找出来......”苏凌颇有信心的说道。
陈扬点头道:“那就好......这我也放心了,总算昨晚折腾了一夜,没有白折腾!”
苏凌点头,见离着陈扬当值还有些时辰,这才道:“还剩下一个多时辰,咱们睡是不成了,不如这样,我来教你吐纳之法,一个时辰就能恢复不少的气力......”
陈扬点头答应,两人便在放房中并排盘膝而坐,苏凌开始教授陈扬吐纳之法。
那陈扬也还算聪明,本就有些基础,所以教得还算顺利,苏凌演示了两三遍,他便已经基本掌握了要领。
于是,两人皆盘膝打坐,双眼微闭,整个房中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
一个时辰后,陈扬当先睁开眼睛,穿了暗影司的制式官服,配了细剑,出门上值去了,临行前,看了看苏凌,见苏凌正专注地入定,便没有惊动他。
待陈扬走后,苏凌方缓缓的睁开眼睛,眼中的疲劳也随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人睿智的眼睛。
苏凌的脑海中,如过电影一般,将他从找到陈扬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统统回忆了一遍,着重地回忆了一番,在架格库中的事情。
然后,苏凌蓦地发现了几个重要的细节和一些疑点。
苏凌首先想到的是户部给朝廷上的奏报,最初是户部老尚书王缮用牵头,左右户部侍郎协助赈灾事宜的,当时的丁士桢是户部左侍郎,右侍郎唤作张文华。
然而,未及三个月,户部便有了人事变动,户部尚书从王缮用换成了丁士桢。
苏凌的直觉告诉他,这一次人事变动,定然非同寻常。
虽然陈扬告诉他,王缮用致仕的一切流程和手续都正常,还有天子的旨意,赐金归乡,算得上是荣归故里了,但苏凌觉得,就算如此,这件事也极其的不合理。
更何况,架格库外面摆放的案牍和文书记载,不能说没有价值,但价值有限,毕竟,冠冕堂皇的表面东西,架格库也是要收录的。
这些冠冕堂皇的东西,是写给外人看的,至于真正的原因,苏凌觉得,定然不会让天下人看到。
至于为什么王缮用此次致仕,苏凌觉得不同寻常,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王缮用的年纪已然到了致仕的年纪了,他自己也早就有了退隐的意愿,而且朝廷也觉得户部尚书之位该换人了。然而,这换人的时间点却是不正常的。
若朝廷有心换人,且十分认可那后继者丁士桢的办事能力,完全可以在赈灾之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直接让王缮用致仕回乡便好。
毕竟赈灾是大事,京畿道赈灾更是非同小可,所以从一开始就启用丁士桢牵头去做这件事,不比让他半途接手要强上太多么?
还有,若是朝廷觉得王缮用因为年岁太大,不能胜任赈灾之事,就不可能以灾情严重,让王缮用办好这个差事为由,让他留任的。
而王缮用在灾情开始时,被朝廷留任的理由就是朝廷认为王缮用久居户部尚书之位,对赈灾一事颇为得心应手,才让他主理完赈灾,再退休的......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三个月,王缮用却“光荣退休”了......
朝廷的做法,岂不是前后矛盾,自己打自己脸么?赈灾一事,中途换帅,已然是大忌。换的还是最初朝廷挽留的人,这一点,解释不通。
再分析一下,王缮用后继的户部尚书人选,是丁士桢。
这个人选,就显得颇有些微妙了。
首先从资格上讲,户部尚书王缮用之下,有两位侍郎,一位是右侍郎张文华,另一位是左侍郎丁士桢。
苏凌明白,现代人分不清左右同等官职的官员,到底谁的权利更大一些,但自己确是分得清楚的——毕竟自己选修的科目是中国古代史。
正统的古代王朝,一般来说,右比左要大半级的。
比如,同样的户部侍郎,户部右侍郎的实权和官阶正常来讲,是要大户部左侍郎半级的,俸禄上也比左侍郎多上一些。
这就说明,一旦户部主官户部尚书致仕,若朝廷不再其他衙门选人做户部主官,而在户部内部选人做户部主官的话,最有希望,最有资历,最正常的选择,应该首选户部右侍郎,也就是那个张文华。
可是,朝廷没有选择这个右侍郎张文华,偏偏选的是左侍郎丁士桢为户部尚书。
从奏报和后来的具结上看,那位右侍郎张文华仁兄,更像是打酱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