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故友来访 (第1/3页)
苏凌将有关的疑点全部梳理了一遍,想着拿笔记录下来,结果找来毛笔,刚歪歪扭扭地写了几个字,觉着实在费劲,再加上自己的字写得实在对不起观众,索性就搁笔不写了。
他又想起欧阳秉忠一案,自己去了一趟架格库,却发现就连暗影司架格库里有关欧阳秉忠的案子有关案牍和卷宗皆是空白,自己更是一无所获。
虽然苏凌没有看到这卷宗案牍到底是怎么变成了空白卷宗,但苏凌可以肯定一点,暗影司中的确有奸细。
是这个奸细,未雨绸缪,早了苏凌一步,将有关欧阳秉忠一案的卷宗全部调换成了空白卷宗,使得自己一无所获的。
只是苏凌有些不解,为什么自己昨日白天碰到了欧阳昭明,也自觉着自己并没有暴露真实身份,然而到了晚上自己暗影司架格库查找欧阳一门卷宗的时候,那卷宗和案牍已然被调包了呢?
是隐藏在暗处的奸细知晓了自己接触了欧阳昭明,还是这奸细不知道自己接触了欧阳秉忠,只是提前行动,目的就是怕自己从欧阳一门案子上顺藤摸瓜,扯出更多的隐情?
虽然苏凌没有看到相关的卷宗,但是苏凌却更加坚定了一点。
欧阳秉忠的案子,的的确确有猫腻,被冤杀的可能性很大很大。
现在,有关当年案子所有的卷宗都是空白的,这的确对苏凌查找线索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但苏凌也并未气馁。
他明白,架格库里的卷宗和案牍成了空白,并不代表欧阳秉忠的案子,一点线索都找不到了。
最起码,苏凌能想到的线索,还有两处。
一者,便是欧阳家如今已然充公却早已荒废多时的宅子。
虽然时过境迁,但苏凌觉得,只要认真去找一找,应该还会有遗留的痕迹,除非自己的对手,在自己还未去的时候,先去了一趟,将欧阳家的宅子里所有遗留的痕迹统统的掩盖和消灭掉了。
但苏凌觉得这样的可能不大。
自己见过欧阳昭明的事情,还没有大范围的传播开来,所知者只有孔鹤臣一人。
不过,孔鹤臣已经被自己那个儿子搞得焦头烂额了,对如何处置烫山芋欧阳昭明,更是要手忙脚乱一阵。
自己已经利用欧阳昭明,对孔鹤臣来了一记敲山震虎,以孔鹤臣老乌龟的性格,现在必然不敢轻举妄动,所以,他就算知道苏凌会去查欧阳老宅,也不一定敢先苏凌一步去毁灭证据。
他没那个胆子,他还要防备苏凌会不会提前在欧阳老宅给他下套,万一自己兴师动众的去欧阳老宅毁灭证据,被苏凌等在那里,一锅端了,就彻底暴露了。
再有,孔鹤臣也必然心存侥幸,毕竟欧阳老宅荒废已久,风吹日晒,暴雨冲刷,年久失修,还存不存在证据,或者说,苏凌找不找得到证据,亦在两说之间。
所以,苏凌笃定孔鹤臣这老乌龟现在定然以不动应万变,不会派人去欧阳老宅。
再有,苏凌觉得孔鹤臣定然会将自己见过欧阳昭明的事情,告知他的同党,比如户部尚书丁士桢,比如保皇一党的老大武宥。
但苏凌觉得一者,孔鹤臣不会动作这么快,他要思虑周详之后,才会行动,毕竟他颇为忌惮自己,万一在向同党传讯之时,被苏凌察觉,反倒打草惊蛇,让苏凌提前去欧阳老宅查找线索。
所以,孔鹤臣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整件事冷处理,越表现得不上心,不在意,才能越麻痹苏凌,让苏凌以为欧阳一案与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所以,苏凌觉得,欧阳老宅的证据被二次破坏的可能性不大。
之所以说是二次破坏,是苏凌觉得,以孔鹤臣他们的做事风格,定然在欧阳秉忠被杀之后,第一时间已经将欧阳家搜查和破坏过一遍了。
所以,苏凌在赌,赌他们当时破坏证据的时候,没有破坏得太干净。
要不然,那老宅,对于苏凌的意义,也不是很大了。
还有一点,就算那孔鹤臣不顾一切,将自己见过欧阳昭明的消息传递给丁士桢和武宥,那也无妨。
因为这两位对于孔鹤臣来说,此时无异于是两个猪队友。
那丁士桢,现在必定因为苏凌察查京畿道之事而焦头烂额,他可是最大也最会被苏凌怀疑的嫌疑人,自己可是很多事情都参与过的,想找出不利于他的证据,自然是最容易的。
所以,现在的丁士桢定然是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管旁的事情。
至于那个武宥,更是白扯。
他不过是一个跟随者的角色,无非是在孔鹤臣身后站脚助威,所有的事情他虽然也都参与了,但拿主意,拍板子的人不是他,他不过是待孔鹤臣和那些大佬们分完利益,自己喝点汤汤水水啥的。
毕竟这位武宥仁兄,一没权势,二没兵马,只有一个朝廷一品大员的虚衔而已。
他就算知道,他也没有办法,手中无人,总不能让他老哥自己亲自跑一趟欧阳老宅,去毁灭证据吧。
所以,苏凌觉得,探查欧阳老宅的事情,应该还是会有收获的,而且此事宜早不宜晚。
一旦孔鹤臣反应过来,想出应对办法,自己就将被动了。
苏凌想到这里,忽地心中一动,站起身来,又将自己特制的那件衣帽一体的黑色大衫穿在身上,腰间暗藏了江山笑,出了陈扬的家,信步来到了街上。
还是老样子,苏凌尽量地将自己的帽子向下压了压,遮了大半张脸,低着头,一边留心观察街上人们的动向,一边朝前走去。
起初就似漫无目的的闲逛,逛了一阵,苏凌确定无人跟踪,这才加快了脚步,穿过了大街,一拐弯,拐进了小巷之中。
离着陈扬家不是太远的一条巷子中,有着几户人家。
这几户人家占地都不大,房子也不高,看得出来,这条巷子皆是一些普通百姓居住之处。
靠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