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在防备什么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在防备什么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在防备什么 (第1/3页)

    朱标眼中露出坚定之色,郑重点头:“明白了。若有监察司暗查,官员自然不敢敷衍。”

    此时,一名随从快步而来,禀报道:“殿下,王爷,县中百姓得知今日会商结果,纷纷聚于县衙外,想要表达谢意。”

    朱瀚与朱标对视一眼,微微一笑。朱标率先走到县衙门口,见百姓们跪满一地,连忙抬手道:“诸位父老,请起!朝廷之策,皆为百姓所设,你们不必如此。”

    一名年迈的老者颤颤巍巍地站起,眼中含泪,声音颤抖:“殿下,王爷,老汉活了大半辈子,从未见过朝廷如此体恤百姓,今日之事,足可告慰先人!”

    朱标上前扶起老者,温声道:“朝廷治国,百姓乃根基。若不体恤民情,岂能长治久安?你们放心,此策必定持之以恒,若有不公之事,尽可来报,本宫与王爷定会为你们做主!”

    百姓们闻言,纷纷感激涕零,齐声高呼:“太子仁德,王爷英明!大明万岁!”

    夕阳余辉映照在街道上,朱瀚与朱标站在县衙门前,望着百姓逐渐散去,心中皆感慨万千。

    朱瀚轻轻叹息,目光悠远:“标儿,百姓的信任,是最珍贵的。你可愿为此,不惧艰难?”

    朱标缓缓握拳,目光坚定:“皇叔,愿倾尽此生,护我大明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朱瀚听罢,欣慰地点头,笑道:“好,有此决心,朝廷未来,必有你一席之地。”

    他缓缓转身,看着朱标,微笑道:“标儿,今日之事虽已落定,但你可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朱标神色沉静,略微思索后说道:“皇叔,明白,丈田之事仅是治国理政的冰山一角。若要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单凭一时之政,远不足够。”

    朱瀚微微颔首,语气中透着几分考量:“不错,百姓的信任不可一蹴而就。今夜回去,拟一份奏折,将昌平丈田之事详报父皇,尤其要提及丈田之外的赋税、仓储、耕作效率等问题。治理天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朱标郑重点头,随即目光微转,轻声问道:“皇叔,那接下来,我们是否应当亲往其他试点之地?昌平地势平坦,民风淳朴,若能在地势复杂的地区推行,方可窥全局。”

    朱瀚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你倒是心急了,凡事不可操之过急。昌平垦田虽见成效,但各地情况不同,先要稳扎稳打,再图扩展。你可知,我为何选昌平为首?”

    朱标略一思忖,眉头微蹙:“昌平地近京师,易于控制,也便于父皇随时调度。但皇叔的意思,想必不仅于此。”

    朱瀚微微一笑,眸光深邃:“不错,昌平乃京畿门户,亦是天下赋税的缩影。若能在此推行成功,不仅可安民心,亦能为朝廷树立信心。下一步,该是顺天、南直隶这些重要粮仓之地。”

    朱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皇叔所虑周全。只是,这些地界士绅云集,若他们不愿配合,怕是难以顺利推行。”

    朱瀚目光微沉,淡淡道:“士绅自有士绅之道,他们看重的,无非是利益。若能让他们看到丈田之后,赋税公平,百姓安稳,交易畅通,他们自然会站在朝廷一边。此事,需得智谋,不能仅凭一纸诏令。”

    朱标听罢,心中顿悟,缓缓道:“皇叔的意思是,晓之以理,动之以利?”

    朱瀚笑而不语,目光落在远处的一片农田,幽幽道:“治理天下,须得文武并重,恩威并施。你还需多学些。”顿了顿,他忽然语气一转,“明日,我们去仓库看看。”

    朱标微微一怔,疑惑道:“仓库?”

    朱瀚轻轻点头,语气沉稳:“粮仓是国家的根本,丈田赋税之后,如何妥善储存与分配,方能确保大明长久稳固。许多地方官吏贪图一时之功,只管收税,不管仓储,导致灾年之时,无米可赈。”

    朱标神色肃然,心中对这番言语更加钦佩,拱手道:“皇叔所言极是,明日随同前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