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难以反映实情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难以反映实情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难以反映实情 (第2/3页)

姓不敢反抗,官府也不愿深查。”

    朱瀚微微一笑:“不错。这正是根本之因。此事不能仅仅靠惩治,还需制度上的革新。”

    “那依皇叔之见,当如何治理?”朱标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朱瀚缓缓道:“设立商税局,派遣朝廷直管的税官,巡视各地,凡是商税之事,必须定期核查。同时设立商会,百姓可通过商会直接向朝廷申诉,确保冤情有处可诉。”

    朱标沉思片刻,点头道:“如此一来,官商之间便能有所制衡,百姓才有活路。”

    朱标与朱瀚踏上归京的驿路,一路上,村野之间炊烟袅袅,田间农人挥汗如雨。朱标坐在马背上,回想起在昌平的丈田、商税之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皇叔,”他开口打破沉默,语气中透着几分凝重,“昌平虽小,却已显百姓疾苦。若放眼全国,这等田赋不公、商贾困顿的事,怕是屡见不鲜。咱们在昌平所行的丈田之策,是否真能惠及百姓,还需时日检验。”

    朱瀚骑在一旁,面色平静,抬眼望向远处连绵的田野,缓声说道:“标儿,你不必过于忧心。治国之道,如同培植一株树苗。今日埋下根基,需待时日,自然会见成效。”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你的心思倒是没错。丈田之事只是开端,如何让百姓真正安居,还需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朱标若有所悟,低声道:“皇叔是指,除了赋税,还要关心百姓的生计?”

    朱瀚微微点头,眼中透着深思:“不错。赋税只是冰山一角。百姓的日常生计、生产的效率、货物的流通,这些才是朝廷长治久安的根本。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稳住赋税,更是让百姓‘得以生,得以安,得以富’。”

    朱标闻言,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问道:“皇叔,那我们是否该设立更多具体的措施?比如如何提升百姓的生产能力?如何确保粮食、布匹这些基本物资流通顺畅?”

    朱瀚抬手止住了他,轻轻笑道:“你已看到了关键所在。接下来,我们便从商税之外的民生事宜入手。标儿,你可愿随我一同前往乡间,再细查民情?”

    朱标毫不犹豫地点头:“愿随皇叔一同前行。”

    翌日清晨,二人来到一处乡村市集。市集中人声鼎沸,贩夫走卒穿梭其中,货摊上摆满了各式农产品、布匹与生活用品。朱标着一身青布长衫,与朱瀚一同混迹在人群中。他们的到来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倒显得分外自在。

    朱瀚走到一个卖炊具的摊位前,随手拿起一口铁锅,笑着问道:“掌柜的,这锅不错,可是手工打造?”

    摊主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汉,闻言连忙点头:“客官好眼力!这是咱家匠铺里亲手打的,结实耐用,连咱县令家都有人用呢!”

    朱瀚微微一笑,顺势问道:“生意可还好做?像这铁锅,可是销路不错?”

    老汉叹了口气,摇头道:“哎,前几年还算过得去,可这两年布匹、粮价都涨得厉害,百姓日子紧,买个铁锅都要盘算半天。我这匠铺也快撑不下去了。”

    朱标在一旁仔细听着,忍不住问道:“敢问大叔,这涨价是因为什么?是原材料贵,还是运费高?”

    老汉看了朱标一眼,犹豫片刻,叹道:“主要还是路费贵了。这铁从矿上拉回来,得经过几个关卡,每次都要交钱。运费一涨,咱这锅卖不出去,赚的钱还不够付账的。”

    朱瀚点点头,将铁锅放回摊上,随手拿出几枚铜钱放下:“大叔,这锅我买了。不过,这话还请别到处说,咱们只是寻常客人。”

    老汉连忙点头:“客官放心,小老儿嘴紧得很。”

    离开摊位后,朱标低声道:“皇叔,这市集中的问题与关卡类似,百姓的困境多因货物流通受阻。若能减少路费、畅通运输,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