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开启苏轼的物理之道 (第3/3页)
碍他教育两个儿子,说道:“你们以后想问题还是要多多思虑,切不能信口开河。”
    “是父亲。”
    苏轼兄弟应了一声。
    随后苏轼就看向商人道:“大官人也很厉害,居然能算到后一辆火车会落后前一辆两站。”
    商人摆摆手笑道:“这不算什么,我本就是走南闯北的商人,坐过几次火车,加之做商人就得学些数算,稍微一琢磨自然就知晓。”
    “小子还想请问,这电线又是如何发送电报信的?”
    苏轼又问。
    他很好奇。
    “额”
    商人挠挠头道:“这我倒是不知道了,听说这与官家推崇的物理之道有关。”
    “物理之道?”
    苏轼想了想道:“以前成都那边有些报纸到眉州,好像看过此道,听说成都有学校在教这个,可惜”
    可惜他没有学过。
    “成都府虽然商贸兴盛,但离汴梁太远,消息不灵通也正常,小郎如果对这物理之道感兴趣,去了汴梁可以去学学。”
    商人说了一句。
    说着他又上下打量了一下苏洵,然后问道:“大官人是进京磨勘听调的吧。”
    “官人好眼力。”
    苏洵没有否认。
    他这次出来没有带仆人,就是想低调行事,没想到被人看穿了。
    不过他倒也不意外,商人走南闯北,眼力很好,何况火车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坐,看出他是个官员也正常。
    商人就对苏洵说道:“贵子很聪颖,这次进京或许可以尝试考一考汴梁高中,现在科举当中慢慢增加了数术、物理、化学,占分不少,若是不学的话,以后科举艰难。”
    数术、物理、化学?
    汴梁高中?
    在向商人道谢之后,苏家父子三人把这几个信息牢牢记下。
    特别是苏轼和苏辙。
    这些年由于苏家变故,先是苏洵考中进士,带着他们去了广宁监。
    接着苏老太爷病逝,苏洵不得已回家守孝。
    然后又是与程家纠葛,苏轼兄弟常年待在家中,由父母教学读书,却是根本没有去过学校。
    主要也是苏洵考中进士后就不怎么关注科举,再加上常年宅在家里,消息封闭,自然也就不知道近些年科举当中理科的占比越来越多。
    如今出来之后,见识到了新时代的变化,自然也就要慢慢接受它们的存在。
    否则两个儿子考不上,那就糟糕了。
    至于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他们对商人说的理科充满了好奇。
    这轰隆隆的火车,能发亮的电灯,以及能远程通信的电线,都让他们充满了新奇感。
    特别是在看到远处隆隆驶来的火车时,心中已是满满地探索精神。
    “呜呜呜呜。”
    过了十多分钟,随着汽笛声响起,火车总算是到站。
    不过却不是眼下出发。
    车辆还需要重新加水、加煤炭、下乘客。
    直到过了四十多分钟,从苏轼他们进站足足一个多小时,他们才总算是登上了火车。
    第一次坐火车,苏家兄弟无比好奇,上了火车,看到的是一排排座椅,每位乘客都提着行李,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放上行李架坐下。
    很多人显然是老乘客,都摆上了书本——这一趟行程总共是380公里,约8个多小时,自然需要准备好打发时间的东西。
    苏家五口人带的行李不多,主要是几身衣服——苏洵说带太多东西不方便,到汴梁再买就是了。
    把行李放在了行李架后,几个人就坐到了位置上,刚好一排五个人。
    苏洵父子三人坐在一起,苏轼刚好是在窗口上,他好奇地摸索着透明的厚玻璃,这在他的家乡眉州还没有出现。
    而且火车的窗子是可以打开的,上一位乘客没有关窗,苏轼把头探了出去,正好火车开始预热。
    “呜呜呜呜呜!”
    烟囱冒出滚滚白烟,上午阳光并不炽烈,苏轼却好像看到了彩虹。
    他不知道火车是怎么运行的,烟囱为什么冒出烟来。
    但他知道。
    自己这一趟去汴梁,不仅要去见见自己心中崇拜的鲁迅先生,也一定要去看看这物理之道,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