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7、半池绿! (第1/3页)
“《阿凡达2》的国内票房成绩有些差。”
飞跃影视,办公室内,陈飞指尖敲着桌面,视线落在报表上那行“17.44亿”的数字上,眉头微微皱着。
外界这会都在讨论《寄生虫》入围奥斯卡的事,但他却没怎么去关注。
对于既定的事实,没什么好值得去讨论的。
反倒是对《阿凡达2》的国内票房成绩,他不是很满意。
视频通话对面,娜塔莎点点头,目光看向了桌上一份国内票房对比表,缓缓说道:
“确实不尽如人意,第一部当年在国内拿了13.78亿,那会儿还是2010年,影院数量、观影习惯都没法和现在比。
这十二年里,国内电影市场扩容了多少?光银幕数就翻了快十倍,春节档单部影片都能破50亿,可它第二部只比第一部多了不到4亿,说不过去。”
陈飞闻听此言,特意强调了一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间隔十三年,国内观众对‘视效革命’的新鲜感早就淡了,第一部当年靠3D技术让观众觉得走进了潘多拉星球,可第二部除了水下动作场面,核心的技术突破却没那么直观。
大家现在见多了《流浪地球》的太空电梯、《南海归墟》的粒子水墨,对只有视效没故事的片子,容忍度越来越低了。
而且它的剧情太拖沓了,三个小时的片长,前半段铺垫家庭矛盾磨磨唧唧,到了后半段冲突才起来,不少观众看到一半就坐不住了。”
听到这些话,娜塔莎也不由得皱起了眉:“那现在怎么办?”
陈飞靠回椅背上,轻呼了口气:“说到底,这部电影还是没抓住国内观众的需求。
以前好莱坞大片靠‘技术碾压’就能轻松收割票房,但现在却不行了,观众要的是‘技术为故事服务’,是能共情的角色、能记住的情节,《阿凡达2》这点没做好,成绩自然上不去。”
市场变化太快,卡梅隆拍片又墨迹。
他还在固守着以前那一套,但却不知道,光靠“情怀”和“技术噱头”,早就撑不起票房了。
“你把我刚才那些话整理一下,转告给卡梅隆那边。”
陈飞抬手揉了揉眉心,语气平静却带着认真:“让他务必在第三部里多注意这些,要是还按第二部的路子来,下次国内票房怕是得更难看。”
娜塔莎点头应道:“好,我这就去联系他。”
视频通话随即挂断。
办公室里静了下来。
陈飞沉思片刻,打开电脑上,找到票房统计页面,专门查询起了《阿凡达2》的海外数据。
页面很快加载出来,他看着看着,不自觉挑了挑眉。
国内观众虽然不买账,但海外市场倒是另一番景象。
北美上映一个月,票房稳稳破了6亿美元,稳居年度票房榜第一,不少媒体还在预测最终能冲8亿美元。
欧洲这边更热闹。
英国、法国、德国三国累计票房加起来超3亿美元!
当地影评人更是夸赞称:“《阿凡达2》的水下动作戏完全是影史级突破!”
许多观众为了看IMAX版本,甚至愿意提前一周抢票。
而在亚洲其他地区里,韩国票房破1亿美元,日本也有8000多万美元进账,东南亚的印尼、泰国等国,票房也都比同期好莱坞大片高出一截。
算下来,全球上映一个月,《阿凡达2》的海外总票房已经冲到13.5亿美元,加上国内的17.44亿人民币(约合2.5亿美元),全球累计票房近16亿美元。
陈飞看着这串数字,不由得微微点头。
果然,好莱坞那套“视效至上”的打法,在海外市场依旧强劲。
毕竟比起国内观众对“故事质感”的高要求,不少海外观众仍愿意为极致的技术奇观买单。
只是,陈飞心里清楚,这种“内外差异”不会一直持续。
等国内电影工业的技术再往前赶赶,海外观众也看够了“只有场面没内容”的片子,到时候,卡梅隆要是还不调整,恐怕就不只是国内票房差这么简单了。
而就在他正对着海外票房数据琢磨时,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屏幕显示是郭樊。
“陈导,你有没有看网上?最近突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