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三章 功过任评 (第3/3页)
例恰好跟朝堂上新旧两党的占比差不多。
而所有的人并不全部是主动要求参与,也有政事堂强行指派。
这是赵孝骞的意思,他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同时也要让这些官员下放到地方上忆苦思甜,认真且清楚地体察大宋民间的疾苦。
如今的大宋商业经济发达,朝廷对官员也是高薪养廉的政策,这就导致大宋官场上奢靡之风渐盛,官员们每日都跟泡在蜜罐里似的,对贫苦的民间现状浑然不知,跟百姓完全脱节。
长此以往,大宋终将渐渐腐朽,直至某天,某个人,因为某件事,伸指轻轻一推,偌大的帝国轰然倒塌。
所以正好借着修正新政的机会,赵孝骞才做出下放官员的决定,一举两得。
前提是,这件事没有那么多与权力利益党争等阴暗面有关的破事。
于是赵孝骞才会让皇城司遣出眼线密探,暗中监视那些下放的官员。
如今的赵孝骞才渐渐明白,为何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有自己的一套甚至几套特务机构。
真的,人性经不起考验,任何时候都是。
这便说明了特务机构存在的必要,“监察”和“法律”形成的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压制所有人心中的“恶”。
名单确定了,接下来便是按既定的计划下放官员。
这些都交给政事堂安排,赵孝骞是皇帝,没那么多功夫事无巨细都要管。
当初看赵煦不分昼夜批阅奏疏,可以说赵煦的身体就是被永远堆积如山的奏疏拖垮的。
赵孝骞不会干这种傻事,从现代管理学来说,皇帝只需要管理好政事堂里的宰相,以及枢密院,御史台,六部等一些首官,再往下一级的人和事,皇帝就不应该过分干预了。
当了皇帝后,赵孝骞确实比以前忙了许多,但也不至于像赵煦那样,到了不分昼夜的程度。
他只盯着政事堂的宰相们,然后宰相们帮他盯着其余的官署的官员,一层层把权力和具体的事务下放。
这才是正常且健康的管理方式。
政事堂忙着召集百名官员,分别跟他们谈话,并且分配百名官员具体的下放地点时,赵孝骞竟然还有闲心在延福宫的后花园里散步。
凭良心说,延福宫的规模不算大,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的皇宫里,它算是排名倒数的小。
前宫范围的大庆殿,文德殿,秘阁,崇文院等,后宫范围的宫殿稍多一些,但宫殿的占地面积并不大。
从福宁殿出来,绕道坤宁殿,往北穿过迎阳门,便是延福宫的后花园,名叫“后苑”。
后苑种满了各种花卉绿植,名贵的,普通的,大部分是赵孝骞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花花草草。
毕竟一个大男人,谁没事关注这种东西。
今日赵孝骞闲逛后花园,主要是为了认路。
登基不少时日了,他却连皇宫的整体面貌都没仔细研究过,如果他的下半生注定要住在这座皇宫里,身为主人却连自己家的路都不认识,传出去别人会以为这个皇帝是天生弱智,江山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