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密信 (第2/3页)
必须坦言,即使从一位非文书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看,普里耶尔领、乃至整个维斯特敏北方山地教区的相关文献保存情况也是比较糟糕的。
成分复杂、支离破碎的文献来源各不相同,看起来未经整理,没有一份记录能详尽地为我们展示其往昔全貌。
尤其是听说这片穷困教区曾盛产经学水平突出、擅长文辞考据的人物后,对其印象难免产生割裂感。
而这种割裂感在深入查阅后变得更为严重。
有些被递交至敦灵的文书页面新旧材质有别,应该大篇幅重写过部分内容。由于有当时修道院院长的印玺和亲签,没有引起质疑。
而来自于当地教堂个人、由修道院代为递交的卷册上则有不少刮去修改痕迹。要仅是一两本如此,倒是可以用原主人书写粗心解释,但放在一起看的话,比例就有些高了。
你知道的,自那些经历后,人多少会对语焉不详的过往持警惕态度。正因为此,我们更仔细地对照了文献,发现其中残缺远超预想。
连教区重要决策、高层人事任免的记录都存在空档。到二十余年前修道院废弃时,更是杳无音信,包括院长在内的人员既没有回到敦灵回报,也没有调往别处任职。
可以确认的是,敦灵从未发出过让他们离开的命令,或表达过任何类似含义的暗示。
有理由怀疑是谁刻意抹去了记录,目的可想而知。
非要说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可以从这批人查起,这样的人数没法瞒过一路上所有耳目、毫无痕迹地凭空蒸发,甚至还可能利用身份,在途经的教堂借住或要求什么其它的便利。
二十多年的时间确实很长,不过你大可以试试。毕竟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像雪地上刨食的棕熊一样显眼。
关于修道院,我所能找到的就只有这些了。不过除此之外,倒还有些不确定是否相关的内容附上。
这都得益于我找到的“专业人士”,一位精修纹章学的修士。
他在查阅过程中顺道丰富了自己的研究,这也是我许诺的报酬之一。当然,他也履行承诺,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