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苏轼回京 (第1/3页)
“太学教令:开封府府学学生李常宁,本无材德,以小人之心,乱科举之制;寡廉鲜耻,怀奸邪之谋,诬朝廷大臣!”
“于是,谣煽良善之心,污损社稷大臣!”
“呜呼!尧舜在位,尤有凶虐;孔子至圣,尚有宰予!”
“国有常典,不废私恩;法有准绳,不恤人情!”
“依圣人之教,太学之制,革其学生之籍,去其士人之身,以正学校之风!”
拿着教令的太学博士吕大临,抑扬顿挫的念完,由陆佃草拟,郑穆核准的太学处置书。
然后将之丢给肃立在原地的李常宁:“汝可以走了!”
出于好心,吕大临提醒着:“以后,府学、太学,汝莫要再来了!”
“也不要在外,自称士人,更不要再看圣人之书!”
“否则,祸患不远矣!”
李常宁呆呆的拿着手中的处置书,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吕大临见着,也是摇了摇头。
与身边的一个助教吩咐道:“且去通知此人家眷,将其接回去吧!”
……
李常宁的家人,很快就来到太学,将李常宁接了出去。
等到了太学外面,李常宁才总算恢复了些活力。
尤其是见了妻子与兄弟后,眼中多少有了些光彩。
在被太学羁押的这几天,他虽然没有遭到虐待。
每日吃食,也都正常供应。
但是,御史台派来审他的御史,总是会反复的,再三的问他——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有没有人指使你?你的背后都有谁?你到底是怀着什么目的,鼓动士人闹事的?是不是对朝廷有什么不满?
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要命。
好在,李常宁这三十年的科举混迹不是白混的。
咬死了是自己头脑发昏、无知,并无人指使,也并无人怂恿,更不曾有什么目的,对朝廷更是一片赤忠,一切都是他自己糊涂、愚昧,与旁人没有半分干系。
这才叫御史台的那个御史,悻悻而归。
不然,恐怕此生都走不出太学的学监。
甚至,很有可能会被流放乃至处死。
李常宁很清楚,国朝虽厚遇士人,但对敢于从贼或者对朝廷、天子不满的士人,素来都是重拳出击!
当初,赵世居一案,卷入的士人、官员,一个个下场都是极惨!
刺配沙门岛,甚至是最轻的惩罚!
好多人甚至只是和赵世居往来比较密切,并未涉案,就遭了无妄之灾!
而且,此案朝廷一直在追查。
去年的府界胥吏弊案,就因为和赵世居案有关,惹得朝廷震怒,整个府界的大部分胥吏世家,因此被连根拔起,好多人被抄没家产,流放岭南。
其中就包括了,他桑梓所在延津县的三家胥吏豪门。
想到这里,李常宁刚刚恢复的神色就重又变得呆板起来。
叫来接他的兄弟看着,心疼不已,却也没什么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