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生产制度(月票加更1) (第2/3页)
亩收比粟高一些,而稻又比麦亩收高。多种些稻麦,少种些粟,能让粮产大增。粮多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行。」羊献容说道:「不过广陵人烟稀少,却种不了许多。」
「万丈高楼平地起,先开头。」邵勋说道:「稻麦轮作先弄起来,以淮南、江南的气候,以其地力,一年两熟并非没有可能。至不济,两年三熟也可以。」
无论是北方的两年三熟,还是南方的一年两熟,核心农作物都是冬小麦。
正是因为把冬天几个月利用上了,才使得这种农业耕作制度得以运转。
但小麦、水稻都是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一年两熟时间上不太够。但别急,北方种植水稻历史也很悠久,只不过种的地方少而已,但技术比较高超。
此时江南农业技术是非常落后的,不排除有少数先进的地方,但整体仍是「火耕水瓣」,即先放火烧田,把杂草烧干净,将草木灰作为肥源,然后开闸,将水灌入田中,直接播撒稻种。
那么北方人是怎么种稻的呢?长期田间管理,定期锄草,播撒稻种后,等到出秧时节,杂草也一起长出来了一一别小看杂草,这玩意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
农人将杂草和稻秧一起拔出来,将杂草践踏入泥水中,任其腐烂,再将稻秧插回去,
达到了一次除草的目的。
邵勋曾在广成泽看过,当时觉得很违和,却又说不上哪里。
后来有一天,猛然顿悟:你这是原地插秧?
他记得没穿越前帮家里种稻,那都是从一小块特意留出的秧田中,取出密密麻麻的稻秧,然后到专门的大田里插秧,为此搞得腰酸背痛,腿还被蚂吸血。
后来有了抛秧技术,则轻松了许多。
你竟然原地拔起稻秧,原地插回去?你竟如此?为何不移栽?
呢,不移栽的原因很简单,一年就种这一季稻,我不搞稻麦轮作,时间绰绰有余,不着急,不需要特别急切地抢农时啊。
后来邵勋建议选一小块养护得比较好的垛田,三四月间育秧,待到五月初冬小麦收获时,秧苗已经长出来了,这时候就可以给麦田灌水,慢慢移栽秧苗进去了,八月就能收。
此谓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但这种农业制度不是很适合北方,只能搞小规模试点,真正较大范围种植,还是到攻取淮南之后了,芍陂、淮南苑有了一定规模的稻麦轮作,接着是蔡洲苑,然后荆州北部也有小范围推广。
怎么说呢,育秧、插秧制度是根本。
三四月间,冬小麦还在地里生长,没完全成熟,这时候便可以在小块苗田中育稻秧。
等到五月初冬小麦收割完毕,灌水泡田之后,便移栽秧苗。因为秧苗较小,且长得密密麻麻,因此移栽到稻由中可以种好几亩。
八月收稻,一年两熟完成。
这种稻麦轮作制度是唐代安史之乱,大批中原百姓南下后,慢慢推广开来的。
晚唐商业大繁荣,未必没有这种让江南农业潜力彻底爆发出来的耕作制度的加成。
羊献容见证了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农业制度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整个过程,在听到邵勋打算在淮南、江南慢慢普及这种全新的耕作制度后,一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