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讲辽泽 (第3/3页)
域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呢?
其实从东汉末年以来就是一个小冰河时期,只不过中间稍有反弹,然后再度往下坠落。
在这个寒冷的周期内,降水减少,沼泽退化,最先被改造好的是④区域。
在西晋时期,这里就有不少人了,西晋末年涌入二十万以上的中原百姓,一步步改造,从西晋时期的两个县(宾徒和昌黎),慢慢出现了龙城、棘城等新的人口聚集区域。
接着被改造好的是③。
这个比较可惜。沼泽退化后,慢慢变成了森林和草场,契丹时期大力开发种田,再加上降水减少,后来居然变成了科尔沁沙地,真的很坑。
到了21世纪,这里都是北京重要的沙尘来源之一,谁能想象两千年前是沼泽?一千年前是农田?
③区域在唐末五代出现陆地,辽西走廊显露出雏形,但据史书记载,这条傍海道路时不时“海浸”,有时候一半泡在海水中,不知道什么原因。
真正稳定下来,大概要到明朝时期了。
①区域别想了,南北朝小冰河期退化了一部分陆地出来,但不够多,以至于唐代李世民讨伐高句丽时还坑得要死——是的,我前面描述的唐军面临的沼泽是已经经历了一次小冰河期退化后的模样,至于魏晋时啥样,我也不知道,因为史书没记载。
强要说的话,只有一条,司马懿征辽东时,下了一场暴雨,运输资粮的船只竟然能他妈直接开到襄平城下,就离谱。
到明朝那会,孙承宗还说“雁从辽泽来,似厌群雏乱”,可见明末这个区域的沼泽还在。
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从沈阳向西往辽河方向修了一条路,长120里,谓之“叠道”——“崇德三年修治,自沈阳至辽河大路高三尺,广十丈,路旁浚濠,以睿亲王饶余贝勒董其役。”
清顺治十三年(1656),朝鲜人去北京,记载:“自牛庄抵广宁二百余里,大野泥浓,唐朝所谓辽泽。霖霾则陆地行舟,以是行旅不通。”
清同治时期,辽泽似乎出现了显著的退化,官员已经称呼沈阳以西的方向为“古辽泽”。
到了清末,辽泽已只局限于“三岔河”区域,即辽河汇集浑河、太子河一带,差不多到下游入海口附近了。
这是最顽固的区域,到清末还在。
至于现在怎么样,我也不是很清楚,大约消失了吧,不知道有没有辽宁海城、盘锦、营口一带的书友讲讲。
最后,只有一个感慨,什么都抵不过历史的沧海桑田。
云梦泽只剩最后一点残留了。
辽泽也几乎没了。
未必全是人类的作用,一万年前云梦泽并不存在,然后出现了,一万年后的今天几乎又消失了。
只能说是气候、人类共同因素,我觉得气候因素可能还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