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合作 (第3/3页)
,除非苏联回到沙俄时代,把人口增长率重新拉回来,受教育的工业人口规模,苏联也很难超过东非。
盛督办对于霍夫曼的话,丝毫不会怀疑,他对世界主流大国发展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现在很多人都说东非综合国力能排在世界第一位,而苏联也就前五水平。
但就是前五的苏联,对于他而言也是一个庞然大物,压的整个远东帝国都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个“怪物”就趴在西域上面。
与之相比,东非这个世界第一的安全感就好太多了,可惜以往,他和东非搭不上线,现在有机会和东非联系合作,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之后,他开始和霍夫曼领事,就西北国际航线的细节进行了深入沟通,并且以此为核心,还讨论了经济合作,军事合作等问题,双方的协商过程十分顺利。
就这样,西北国际航线就这样在西域省府的支持下,快速构建起来,这条航线在一年之后,也成了东非前往远东帝国最快的交通线路。
从东非的博萨索(亚丁湾)出发,然后经过瓜达尔,只这两座城市东非就可以抵达远东帝国西域省内,然后途径迪化,就可以最终直达西安,山城两地。
总航程七千多公里,如果使用东非最先进的运输机,中间只需要停靠一站,就可以从东非本土,抵达山城或者西安。
当然,博萨索对于东非而言,还是有些偏僻,这只是东非在亚丁湾的一处军事城镇,如果是物资运输,通过博萨索中转,并不是很便利。
不过,相较于日后的驼峰航线,西北国际航线还是更具有优势,这条航线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尤其是不容易受到战争的威胁。
而西北国际航线的红利,还是最先让西域省吃到了,一年后,也就是1935年,因为西北航线的开通,东非第一次实现和西域省的直接贸易。
军火,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沿着这条航线,进入西域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联对当地的影响,同时,东非的企业也顺着这条航线,方便进入远东帝国西北投资。
此前,东非对远东帝国的投资,就已经转入其两个后方,也就是西安和山城为中心的两大区域。
现在,西北航线开通,进一步加速了东非人员往返的过程,就比如神木煤矿的东非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之前想要回国,就必须先往东,抵达远东帝国沿海,再经转南洋,横穿印度洋回国。
现在,只要先抵达西安,就可以乘坐飞机,借助西北国际航线飞回东非本土。
这个时代,想从南洋抵达东非本土,并没有空中的民用航线,东非军方装备最先进的飞机航程也才不过四千公里,而且现在只初步生产了十几架,还没有大规模推广。
其中,多数是用于东非到巽他海峡之间的飞行,中间需要经停查戈斯群岛,从蒙巴萨到查戈斯群岛之间的距离就超过三千五公里,从查戈斯群岛再到巽他海峡也超过三千五百公里,合在一起就接近七千公里。
因此,从东非本土到南洋,没有民用航线,唯一一条以查戈斯群岛为中转站的航线,也只满足于东非军方使用。
也就是说,从南洋到东非本土的交通方式,普通人只能选择乘坐轮船,而轮船的速度又不快,这中间就要浪费大量时间。
西北国际航线的出现,就解决了东非和远东帝国之间人员往来的问题,只需要五六天时间,就可以从远东帝国中西部飞往东非本土。
这已经是建立在东非高度发达航空业的基础上,如果是其他国家,就比如德国,这个世界航空技术排在第二位的国家,就做不到这一点,否则的话,欧亚航线也不至于迟迟无法全线贯通。
除了技术问题,还有政治问题,就比如西南航线,为什么迟迟不能成型,其中关键因素,就是东非在印度缺乏相对应的支点,锡金的条件又不太好。
这还是建立在东非是一个殖民大国的基础上,德国更是缺乏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德国想依托航空摆脱封锁,就更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