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消失的公交车(95) (第1/3页)
正常情况下,在废弃多年的涵洞里发现一些女性饰品,本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
岁月流转,人来人往,谁也说不清哪些旧物是何年何月由何人遗落。
积满灰尘的发夹、锈蚀的项链,甚至是一两枚褪色的耳环,都可能只是过客无意中掉落的寻常物件。
如果不是恰好撞在日青多吉落网的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即便是心思缜密如叶默,或许也只会将其视为无数无关线索中的一条,记录在案却不会投入过多精力。
刑侦工作常年与海量信息打交道,侦查员必须具备筛选和判断的能力,否则极易陷入无用信息的泥沼。
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涵洞中不止找到了几件零散饰品,更有一串藏族女性传统头饰“巴珠”。
它以银为底,镶嵌珊瑚珠和绿松石,虽沾满泥污,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更重要的是,一名驾驶奥迪越野车的外地男子,不久前曾在涵洞附近长时间徘徊,行为诡异。
他既不像游客,也不像当地人,更不像是偶然经过。
据路口监控显示,他减速、停车、下车张望,在涵洞入口处驻足良久,仿佛在回忆什么,又像是在确认什么。
随后,他驾车离去,整个过程不超过十分钟,却足以引起警方注意。
所有这一切,包括时间点的巧合、男子的异常举动、洞中藏人饰品的出现。
此刻在叶默心中逐渐交织成一片隐约的网。
多年的一线刑侦经验告诉他,有些线索看似孤立,实则暗中相连。
有些巧合,根本不是巧合。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划算的决定。
他打算投入一部分警力,以此涵洞为中心展开辐射式排查。
但线索渺茫,方向模糊,甚至连是否构成案件都尚未确定。
在警力资源紧张的当下,这样的决定无疑冒着一定风险。
甚至不少人私下议论,说叶队这次是不是太敏感了?
除非有更扎实的证据支撑,否则这样的投入很可能一无所获,反而落下个“浪费公共资源”的话柄。
但叶默没有动摇。
他清楚,刑侦工作有时候就像在暗夜里打灯,光束照向哪里,靠的不仅是证据,更是直觉与经验的共同作用。
而他现在的直觉正强烈地指向那个开奥迪车的男人,和这个阴暗潮湿的涵洞。
两天后,郑孟俊带来了初步的调查结果。
他推开叶默办公室的门,将一叠刚打印出来的资料放在桌上,语气沉稳却透着一丝紧迫:
“叶队,交管部门协查结果出来了。九月五号出现在涵洞附近的那辆黑色奥迪Q5,是今年新上市的进口车型,市场价约六十万。车主名叫赵正业,四十七岁,安徽人,现居四川泸州,在江阳区经营一家饲料厂。”
“饲料厂?多大规模的饲料厂?”
闻言,郑孟俊稍作停顿,翻出下一份材料开口回答道:“工商登记显示,该厂去年产量8700吨。按每吨三百元利润估算,扣除人工和其他成本,年净利润接近两百万。”
叶默接过材料,目光迅速扫过数字,眉头逐渐拧紧。
“年利润两百万……这样的规模在当地绝不是小厂。他来甘孜做什么?”他抬头看向郑孟俊,表情显得十分疑惑。
“我们查过了,赵正业的客户和业务往来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在甘孜乃至整个西藏地区都没有商业记录。也没有亲戚朋友关系在这里。”郑孟俊随即回答道。
“一个安徽人,开着六十万的车,专门跑到一个没有业务、没有亲戚、甚至旅游景点都不算的地方,在一个废弃涵洞前面做出如此异常的行为……”叶默站起身,走到窗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这说不通。”
“除非!”郑孟俊接话道:“那个地方对他有特殊意义。从行为模式分析,他很可能是‘故地重游’。涵洞里发生过某件让他铭记至今的事。”
叶默转过身来,目光与郑孟俊相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