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六十九章 王夫之

第九百六十九章 王夫之

    第九百六十九章 王夫之 (第3/3页)

   之所以记得王夫子,是因为他在殿试的一篇时文,相比其他人王夫之的时文做的极好,文章内言之有物,更对民生有相当了解,而且从他的文章中还能看出王夫之对天文、地理、经史包括军事有着很深研究,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殿试后,朱慎锥特意了解了一下王夫之其人,这才知道他出身书香门第,其父王朝聘虽屡举不第,但学问极佳,不再科举后回到家乡教授学子,讲文论学,探讨文章,在衡阳当地颇有名气,更有武夷先生之称。

    王夫之是他的三子,从小聪慧,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跟随其父王朝聘在京读书,当时王朝聘在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毕业后按理能直接授官,可因为王朝聘此人看不惯当时官场上行贿的手段,不屑于此,所以最后非但没能授官反而被罢选返乡,就此回到了老家。

    跟着父亲王朝聘回到家乡后,王夫之也没放弃学业,崇祯十一年王夫之去长沙岳麓书院读书,之后考中了举人,再后考了一次未中,等朱慎锥开恩科这回终于高中成为进士。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经学研究颇深,尤善《春秋》,而王夫之本人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仅和父亲王朝聘的一样优秀,更对天文、地理、经史、军事各方面具有研究,可以说是大明文人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而且王夫之可不是手无博鸡之力的那种文人,他不仅读书还练武,算得上文武双全,是一个不错的人才。

    这一次大明要向欧罗巴派遣使团,而使团的正使始终没人愿意担任,王夫之得知后主动请缨,愿意担任正使出使欧罗巴。虽然王夫之的官衔不高,作为翰林院编修的他仅仅只是七品官,可别忘了这可是翰林院的官儿,翰林院是大明各部最为清贵的部门,而翰林院的官儿从起点就比其他官员要高许多,哪怕品级低,也不是别的官能比的。

    大明之前就有无翰林不入阁的说法,也就是说没当过翰林院的官是没有资格入内阁当阁老的。从这点来看,翰林院的官等同于内阁阁老的预备役,哪怕进了翰林院官职不高也从无人敢小看。

    而且往往在翰林院呆上几年,等之后调任其他部门或者外派地方后,因为有了翰林院的经历升官速度是极快的。只要运气不差,十年内从七品升到四五品是很寻常的事,如果运气好自己又有能力,十多年就当到一省布政使或者一部侍郎也是寻常。

    当年高拱、张居正就是这样登上政治舞台的,后来的那些内阁阁老包括首辅、次辅大多也是如此。所以说入了翰林院,后面的仕途是一片坦途,王夫之只要按部就班在翰林院熬资历,不愁没有好出去。

    可就这样一个人偏偏毛遂自荐愿意去欧罗巴,这让朱慎锥颇为意外,而意外的同时也让他很是高兴。既然王夫之愿意当这个正使,朱慎锥当然不会反对,而且在了解此人情况后对他更起了浓厚兴趣,直接让人把王夫之找来亲自见上一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