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63 章 血战鸡鸣寺 (第2/3页)
处隐现暗红——分明是多年浸染人血的铁证。他握紧剑柄的瞬间,忽记起鄱阳湖血战前夕在不惹庵题诗的光景,彼时也是这般佛门清净地藏着刀光剑影。
慧明一招"韦陀献杵"直取中宫,枣木棍竟抖出七重虚影,恰似当年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压境时的遮天箭雨。朱元璋侧身闪过,墨玉剑鞘顺势拍向对方曲池穴,却见武僧旋身变招"金刚伏魔",棍风扫落檐角铜铃,叮当声里裹着杀机。余下七僧结阵成八卦方位,棍网密得连秋雨都难渗入半分。
"好个降魔阵!"朱元璋长笑震落银杏叶,剑出如龙吟九霄。这柄随他斩张士诚、破扩廓帖木儿的利器,此刻却在佛门棍阵里首次尝到滞涩。慧明棍法中暗含枪戟路数,必是沙场老兵所授,更印证了元廷残党藏匿寺中的猜想。墨玉剑与枣木棍相击迸出火星,照亮武僧脖颈处黥着的蒙文刺青。
缠斗中忽闻经阁传来苍老梵唱,朱元璋心头剧震——这分明是当年渡江战役时,敌将蛮子海牙自焚前的《往生咒》。剑势陡然暴烈,一式"破阵子"挑飞三根枣木棍,却见慧明弃棍合掌,袈裟鼓荡如血莲绽放,正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中的"大摔碑手"。朱元璋以剑作笔凌空疾书,竟将昔日题在"不惹庵"墙上的诗句化作剑招:"杀尽江南百万兵"如怒涛拍岸,"腰间宝剑血犹腥"似惊雷裂空。
佛龛前香烛忽明忽暗,映着壁上飞天衣带飘摇,恍若见证着这场红尘与空门的对决。当"老僧不识英雄汉"的剑意刺破慧明袖袍时,藏经阁木门轰然洞开,百岁老住持手持当年被洗去的诗卷,纸页间毫光竟真如小和尚所言"射斗牛"...
尾如毒龙出洞直点膻中穴;朱元璋却以刀柄迎击,借力翻上七丈高的舍利塔。
塔檐铜铃骤响,惊起宿鸟乱飞。慧觉禅杖点地,竟借着反震之力腾空而起。半空中禅杖化作千重影,正是达摩面壁九年后悟出的"千佛杖"。朱元璋长啸一声,刀光如银河倒泻,正是当年在鄱阳湖破陈友谅连环船时自创的"断流斩"。
兵器相撞的瞬间,塔顶铜钟轰然炸裂。碎铜片雨点般落下,在石阶上敲出密如战鼓的声响。朱元璋飘然落地时,发现刀锋上粘着半截白须;慧觉的袈裟左袖已化作蝴蝶纷飞,露出小臂上狰狞的箭伤——那是十年前元军围攻少林时留下的。
"将军可认得这个?"老僧忽然从怀中取出一颗莹白的珠子。月光穿过珠体,在地上投出"卍"字光影。朱元璋瞳孔骤缩,这是少林至宝摩尼珠,传说能照见人心魔障。
珠光流转间,他仿佛看见应天城外饿殍伸手索粮,看见鄱阳湖上着火的战船,看见徐达背上溃烂的箭伤。青冥刀突然重若千钧,刀尖垂地溅起火星。慧觉的禅杖却停在半空,杖头距离他咽喉仅剩三寸。
山风卷着残叶掠过千佛崖,三百石佛的眉眼在月下愈发慈悲。朱元璋忽然收刀入鞘,朝着最年迈的那尊药师佛躬身长礼。当他抬头时,发现佛掌中竟放着一卷泛黄的羊皮——正是标注着前朝武库位置的秘图。
二十年后的深秋,明孝陵神道旁竖起一座七层石塔。塔身碑文记载着洪武皇帝与少林高僧的往事,最后刻着两句斑驳的诗文:英雄岂无慈悲念,佛门亦有金刚怒。守陵的老太监说,每年霜降前后,塔顶铜铃总会无风自动,其声清越,似刀鸣,又似梵唱。
根据搜索结果中关于朱元璋与佛教寺庙的历史关联,结合鸡鸣寺的千年传承与武侠元素,我将为您创作一段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江湖风云的武打场景。以下正文将融合真实历史背景与艺术想象,力求展现朱元璋与鸡鸣寺武僧之间禅武相争的史诗对决。
洪武七年的秋夜,鸡鸣寺药师佛塔的铜铃在寒风中发出清越鸣响。朱元璋按着腰间御赐的七星龙渊剑,踏过落满银杏叶的百级石阶。这座他二十年前亲自敕令重建的皇家寺院,此刻在月光下显露出森然气象——飞檐斗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