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隔墙有耳 (第1/3页)
吕布反问道:“你以为如何?”
荀攸直言不讳道:“我以为不妥!我知温侯有不世之材,只是天下之大,芸芸众生光靠温侯一己之力又能够管多大一块地盘?”
吕布笑道:“公达是不是想说,寻常百姓目不识丁,只懂得种田,还是需要士族出面管理地方?”
荀攸点头道:“正是!”
吕布说道:“你听说了我的人民公社,难道就不知道我改良造纸术,发明印刷术,还兴办了学堂?
我所做的这些便是为了能让寻常百姓也有机会读书明理,到时候别说是治理地方了,只要有真才实学的,管他是名门望族还是寒门小家,甚至是流民、农户、商贾,都可入朝为官!”
“啊这……”荀攸再一次被震撼了!
如果真的如此,那天下岂不是乱了套了吗?纲常沦丧、礼崩乐坏……
封建社会初期,阶级是被死死的固化的,平民百姓想要当官简直是痴人说梦。
一直到隋文帝创立了科举制度,又由唐宋两代的发展,才真正做到了能让普通百姓也有靠着读书科举跨越阶层的机会。
据考证,《两唐书》中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士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出身的109人,占13.13%,两者合占总数的84.10%。
寒门进士132人,仅占总数的15.9%。
这里的寒门可不是种地的人家,而是指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并非指贫民阶级。
吕布直接就要让贫民也能读书识字、甚至可以做官,这个想法又是超前数百年的,荀攸一时还真有些难以接受。
然而吕布却是没想继续说他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计划,而是又将话题引回了世家上去了。
“公达是不是以为我是要将世家的土地田产都强行征收,划归国有?”
“难道不是吗?”荀攸反问道。
吕布笑道:“若是真的这样,也实在是太简单粗暴了一些。而且也只能缓一时之急。
毕竟世家数百年的传承,都是有底蕴的。
或许一开始让他们损失了土地,但是几十年后,他们会用各种巧妙的手段又将土地划归到自己名下!
所以呢,明抢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
荀攸问道:“却不知温侯有什么治标治本的妙法?”
吕布说道:“这个么……说出来又是一个大的话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