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先报与君知(为JJM盟主加更) (第2/3页)
若因一个传言,便以官府之令强禁于民间,反而会让谣言四起,此事不必再提了。”
“是!”
肖鸿基暗道一声可惜,面上却是一副公事公干的淡定模样,回班站定。
枢密使杨存中出班奏道:“官家,金国二王谋反一事,如今虽无详细消息。
但是综合各方面情报来看,应是确凿无疑的了。这对我大宋乃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臣以为,趁着金国内乱,我大宋应该迅速整顿兵马,渡河北上,征讨金国。
利用金国二王之乱,完颜亮顾此失彼之机,我大宋纵然不能就此收复全部故土,也可以将我大宋边界北推数百里,此实为天赐良机!”
“万万不可!”
魏良臣马上出班奏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金国二王谋反,是否属实?
朝廷不能因为一个传闻,禁绝民间对于杨沅的颂扬,只恐寒了忠臣之心。
难道朝廷就可以因为另外一个传闻,发动国战吗?
对一人尚且应该慎重,对一国又该如何?”
户部尚书析折也出班奏道:“臣附议。
军国大事,不可不予慎重。
就算金国二王造反属实,其规模如何?能否牵扯金国主力?
如果我大宋兴师动众,撕毁和议,悍然兴兵之际,金国已经平定内乱,挟新胜之锐,驱重兵南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兵部尚书程真眉头一皱,说道:“析尚书此言差矣。
金国大军正在侵扰我国。耶律元宜的大军在襄阳城下,三日一小战,五日一大战,何曾罢休过?
既然金国正在攻伐我国,我大宋出兵北伐又何谈撕毁和议、悍然兴兵呢?”
刑部尚书张方旬道:“程兵部,金国可是邀请了我朝遣使和谈,我大宋也派出了和谈使节的。
如今尚无结果之际,我大宋出兵北伐,这不是失了道义吗,何谈出师有名?”
工部尚书侯可意失笑道:“可笑!我大宋派出使者之后,颍州方面因为孔彦舟充任了接伴使,倒是暂停了战事。
襄阳那边却是从不曾停止攻城。怎么,这和议与和谈只对我宋国有约束吗?
金国想打就打、想谈就谈?”
吏部尚书谭鹰炆道:“侯尚书,耶律元宜在襄阳城下从未停止攻城。
这是否说明,金国二王之乱即便属实,也不过是芥癣之疾,不足为虑呢?”
参知政事汤思退缓缓点头道:“不错,如果完颜亮已经控制不住局势,亦或二王之乱能够对他造成重大威胁,他没有不再派使者赴宋和谈的道理。
耶律元宜的大军也没有不抽调北方平叛的可能。
依臣之见,如此重大决策,不能依据一个尚未确实的传闻便仓促确定。”
赵瑗思索片刻,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他当然是倾向于出兵的,但大军北伐,不是一拍脑门说出兵就出兵的。
军事的动员准备,涉及到方方面面。
大宋朝廷的运行又是一向低效的令人发指。
朝廷中的主和派,不会因为一个尚不知规模如何、能否让金国伤筋动骨的二王之乱,就扭转立场的。
如果就这么仓促兴兵……
大军还未成行,金国的内乱就已平息的话,那还只是颜面上的事情。
就怕大军已经仓促出发,可金国二王已然授首,金国几乎没伤什么元气。
那时北伐的惨败,对自己这个刚刚登基尚未改元的皇帝来说,可是一次重大打击。
赌上国运的一战,能够如此轻率吗?
迟疑良久,赵瑗脸色凝重地问道:“沈卿、晋王,你们的意思呢?”
沈该沉吟道:“官家,老臣以为,应该让驻边各路兵马的斥候以及机速房,尽快查清北国实情,朝廷据实再做决断。
国战不是匹夫意气,万万不可轻率举动。”
赵瑗看向赵璩:“晋王?”
赵璩颔首道:“臣以为,沈相之措,甚为妥当。
叫边军斥候去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