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临安不夜侯 > 第871章 抚与征

第871章 抚与征

    第871章 抚与征 (第1/3页)

    这份急奏,是从凉山州传回来的。

    原“临安会子务”右监官孙浩瀚,去年二月初就抵达了凉山州。

    然后他就按着官家赵愭的意思,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孙浩瀚是原东宫属官、左司谏李渡欢这一派的人。

    赵愭亲政后,他通过李渡欢谋了这么个肥差,充任大宋凉山州铸钱监监司,以及绿城金银矿的矿监。

    虽说远了点儿,比起临安也明显荒芜了许多,可是这差使真是肥的流油啊。

    他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坐上十年,哪怕他不太贪,也可以攒下一份挥霍不尽的家当。

    不过,孙监官从临安自请去这么远的地方,所图当然不仅于此。

    钱他要,官他也要,功名利禄,一样都不能少。

    所以,他先控制了铸钱监。

    按照杨沅之前制定的规矩,守卫矿山的军队开支,直接从铸钱监铸成的货币之中支付。

    孙监司到任以后,便改为由朝廷户部拨付军饷了。

    结果前年九月份,朝廷连下两道金牌急脚递,阻止杨沅在陕西继续开展军事行动,命令大军撤回。

    大军回来了,就得论功行赏,就得拨发抚恤。

    这户部一时便有些吃紧。

    紧跟着,去年年初,赵愭亲政。

    不过相隔数月,重新发动川陕之战。

    奈何这时金国已经缓过气儿来,而宋军这边,因为赵愭派了许多亲信过来,想要抢功抢权,如时寒、高敢等老将,自然懒得用命。

    结果十八万大军被截断退路,困于陕西。

    要不是山东这边突然出了义军,声势造的还挺大。

    而且起事之地在济南府,距燕京很近,金国朝廷被迫收缩兵力,把重点放在了剿匪上。

    这种情况下,才有一半兵马突围逃回大散关内。

    足足损失了九万余兵马,这么多牺牲的将士,当然需要抚恤。

    朝廷这边一时捉襟见肘,对于天高皇帝远,且又是刚刚入册的凉山州护矿兵,便不怎么当回事儿。

    于是这饷银便时常拖欠。

    他们护着矿,天天看着金子和黄铜被提炼出来,铸钱司又铸成黄澄澄的钱币,但是他们居然被拖欠军饷,这官兵该是怎样的怨声载道,便可想而知了。

    孙浩瀚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梳理了诸般事务,掌握了铸钱司,便磨刀霍霍,又对绿城矿山下手了。

    他要把民办的这座矿收归朝廷,改为官办。

    什么乌蒙七蛮、凉山十二部落,以及替大理国高皇后代持的白手套,统统踢出去,他要自己玩。

    这一下可惹了马蜂窝。

    凉山州十二县十二部落首领率先发难,怂恿族人罢工、挑事儿。

    孙浩瀚有大军在手,夷然不惧。

    护矿兵一上去,就“兵败如山倒”了,连虎蹲炮都丢下上百门,落荒而“逃”。

    他们大多都在当地成家了,连兵营都不回,回去搂着老婆热炕头了。

    只把铸钱司一班官吏执役丢在了绿城。

    然后,乌蒙七蛮出手了,行路断绝,“盗匪”横行,给养断绝。

    事儿一旦挑起来,这热血一上头,就没有什么理智了。

    结果以孙浩瀚为首的一班铸钱监官吏,被活活殴打致死,吊上了高杆。

    凉山十二县,反了!

    凉山州可是在杨沅手中成为大宋之地的,这就相当于杨沅的一桩“政绩工程”。

    而且这原以为的不毛之地,竟然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朝廷就很重视了。

    结果现在凉山州反了,于泽平自然不敢怠慢,第一时间就把奏报送到了杨沅的案头。

    杨沅一早来到政事堂,看到通进司给事中于泽平送来的这份密札,看完之后,就着火就烧了,浑若无事。

    紧跟着,小皇帝赵惇就看到了奏章。

    赵惇心中这个气啊。

    大哥虽然逊位了,可也有过高光的时候啊。

    看看人家大哥在位时,西军三巨头被调教了一番,变乖了。

    大理国割让了凉山州。

    西夏并入了大宋。

    陕西那边夺下了天水、宝鸡,还把陕西从北到南,犁了一遍。

    我呢,我刚登基,凉山州没了。

    赵惇立即召集大臣,商议此事。

    晋王拒诏,没来,说是病体未愈。

    勤政殿上,右相杨沅、左相陈康伯,宰执张浚、陈俊卿、钱端礼、陈维清、马重远。

    这其中有四个新面孔。

    取魏良臣而代之的右相,杨沅。

    从户部右侍郎位置上,由赵惇赐同进士出身,进而荣升为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的钱端礼。

    赵惇一下子赐下的同进士有三个,被老钱捎带着成了同进士的,是樊江和王烨然。

    然后这两位仁兄就回了都察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