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752章 科举取士收民心,缇骑四出惩妖孽(合章6K)

第752章 科举取士收民心,缇骑四出惩妖孽(合章6K)

    第752章 科举取士收民心,缇骑四出惩妖孽(合章6K) (第1/3页)

    洛阳,皇宫门外人山人海。

    数以万计的青中年学子们齐聚于此,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

    “抗议!抗议!抗议!”

    “大将军苏曜,罔顾朝纲,肆意妄为,欲毁我大汉根基!”

    “废三公除九卿,独揽朝政,与董贼何异?!”

    学生们情绪激动,高喊着口号,情绪激动到了极点。

    他们认为苏曜的改革方案触动了触动了世家子弟和士大夫群体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废除三公九卿制,无疑是要打破他们长久以来所依赖的权力结构,削弱他们在朝廷中的影响力,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毕竟,对大汉这基于察举制的选任官体系来说,上官和老师的推荐是绝对必要的条件。

    倘若他们的老师们被苏曜清洗,排除出权利中枢,那么他们的晋升之路显然就会无比晦暗。

    而两者之间的这紧密的联系便是诸如昔日大长秋曹腾还有袁家等之所以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原因。

    如今,这般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正是诸位公卿和世家们携手上演的戏码。

    只见在滚滚人潮中,

    董勇接过一看,脸色铁青,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学子们的诉求和抗议之词,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对苏曜改革方案的不满和反对。

    甚至,言语之间不乏对女主临朝的大不敬之意。

    这让董勇怒火翻腾,一瞬间杀心四起,眼中凶光毕露。

    而且,不但董勇如此,守卫宫门的禁军们也无不面露愤慨之色。

    那宫城上持弓监视人群的兵士们此刻也都是议论纷纷:

    “真该死!”

    “这些不识相读书人!”

    “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之所以今天还能在这活蹦乱跳的闹事,那都是多亏了大将军和公主的功劳吗?!”

    “真是吃饱了撑的!”

    “就该把他们统统都下了大牢。”

    “看看到时候他们嘴巴还有没有这么硬!”

    兵士们群情激奋,不乏喊打喊杀,希望严惩闹事者之人。

    董勇虽然也是想过干脆下令禁军出动,驱散人群,逮捕闹事者,狠狠打杀一下这些人嚣张的气焰。

    然而,不但公主、刘协和卢植等人,再三申明,让他控制军队,不得发生冲突,就连他去请示苏曜也只是得了个让他稍安勿躁的命令。

    故而,董勇心中再气再急,也只能咬牙忍耐,冷哼一声接过请愿代表的书信,然后狠狠一甩战袍,扭头就咔嚓咔嚓的回到了宫城之中,遵循惯例上呈公主手中。

    董勇是已经气麻了。

    这机械化的流程他都已经做了三天,眼瞅着那些游行的学子从一开始的千余人爆炸般的增长到如今万余之多。

    尚书台的王允等人也都保持了令人烦躁的沉默。

    这让董勇感到无比的焦躁与无奈。

    这一幕还会持续多久?

    董勇单膝下跪后便是长叹一口。

    然而,这一次,他没有听到公主留中的命令,而是吩咐他护送已官升侍中的荀彧前去宫门宣读圣旨。

    “圣旨?什么圣旨?”

    “大将军这可是有对策了?”

    走在前往宫门的路上,心急难耐的董勇终于忍不住张口问荀彧。

    然而,荀彧却只是笑而不语,急的董勇如热锅上的蚂蚁。

    董勇深知苏曜行事往往出人意料,但这一次,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抗议浪潮,他虽然知道苏曜近几日与荀彧和王凌等人频频会面,但却实在想不出苏曜能有什么办法能够化解。

    揣着满肚子的心事,很快,两人便来到了宫门前。

    此时,宫外的学生们依旧情绪激动,高呼着抗议的口号,声浪滔天。

    荀彧站在宫门前,深吸一口气,高声宣读圣旨:“圣旨到!太学生们听旨!”

    学生们闻言,纷纷停下呼喊,目光聚焦在荀彧身上,眼中带着深深的疑惑。

    尤其是听到那圣旨开头,并未有什么申斥,反而在说他们关心国政,忧国忧民,其心可嘉云云,就更是一头雾水了。

    老实说,在这桓灵两帝当朝的时候,他们组织过了数次声势浩大的运动,但从未抱过什么太大的期待。

    毕竟,倘若只是抗议一下,就能让当权者倒台,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便是那些阉宦们,最多也就是迫于声势,适当收敛。

    但是为此他们也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这一次,面对苏曜颠覆性的改制,他们同样很多人也都是抱着舍身成仁的勇气而来。

    如今,一听这圣旨的开头,都是心中一愣。

    怎么?难道那大将军还真的要退让了不成?

    然而,很快圣旨上的内容便是话锋一转,申斥他们受人挑拨,言行过激,聚众抗议,扰乱朝纲,明令他们即刻解散,各安其位,好生学习。

    倘若明日再有聚众闹事之人,将统统予以记名在册,不准参加登基大典后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那是什么???”

    听到了圣旨的内容,聚集在宫门前的学子们全都傻了眼。

    只能模糊的猜测,大概又是那位特立独行的大将军搞得什么新奇玩意,但是却完全不知这和他们有何关系。

    不过,荀彧来此自然不是卖关子让众人猜的,很快便在周围兵士们的一声声肃静后,大声解释起来:

    “科举,乃开科制举是也。”

    “大将军深知治国安邦,人才为基之道。”

    “此次虽新帝登基在即,然天下大乱未定,正是急需贤才之时。”

    “故而,大将军为选拔天下英才,特请皇命,于登基大典后即刻举办首届科举考试大会,其意在以才取士,故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凡我大汉子民,无论士农工商,皆可报名参与,一试身手,展露才华。”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优中选优,依次晋级。”

    “乡试由各郡太守主持,选拔本地才俊;会试则由朝廷派遣考官,于洛阳举行,汇聚天下英才;殿试则由皇帝陛下与大将军亲自主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