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咸丰猜忌·太平内讧 (第3/3页)
……
大清·光绪时期
“多亏了咸丰皇帝加了署理二字。”
慈禧想着湘军势力,心中对咸丰的先见之明深怀感激。
“如此才留下了余地啊。”
光绪则觉得慈禧想得太多。
“署理为暂时代理之意。以毅勇侯的功绩,咸丰帝当时并非不肯实授此职,只是圣恩不可一日施尽,若再立功绩,又加之何恩典?”
“二是毅勇侯以孝道自榜,出山时为显示其孝道,宣称守制期间不受议叙,咸丰帝仍授其三品顶戴,他都上奏推辞。”
“若真实授,他必固辞不就,反为不美。”
“且守制期间任署理之官也是旗人的规矩,不妨效之。”
慈禧轻飘飘的看了他一眼。
没言语。
光绪没得到回应,脸一下子就红了,别过脸也不说话了。
……
天幕上。
暖阁内。
咸丰看着手里的捷报,爱不释手。
大笑着对眼前几名红顶子大臣道:
“朕真是没想到啊!”
“曾国藩这一书生,竟能建如此奇功!”
“哈哈哈哈哈!”
“朕高兴!高兴啊!”
一名大臣看了看同僚,上前一步拱手道:
“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一匹夫耳。”
“匹夫居民间,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
“恐非国家之福。”
“陛下,不见魏武帝灭黄巾之事乎。”
咸丰帝的笑意僵在脸上。
……
【九月十三(11月2日)咸丰帝收回成命,改曾国藩为兵部侍郎衔,专办军务,不再署理湖北巡抚了。】
【同时,命令曾国藩率军沿长江东下,进攻江西。】
……
{最讨厌这种人了,轻飘飘一句话就可能置人于死地。}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内斗。}
{官场险恶,有功必使绊。}
这句话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大忠之言啊。}
……
大隋。
杨坚看着咸丰瞬变的脸色,只觉得好笑又可悲,且带了几分感同身受。
“这股猜忌,完全是切中要害啊。”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历来的传统是以汉人办事,以满人掌权。
曾国藩是个汉人。
曾国藩所带的部队,实质上又是私家军队,除了曾国藩谁也指挥不动。
兵为国有成了兵为将有。
还不知他手下的将士们,心中除了曾大帅外,还有没有大清。
更别说还有抗旨在前。
除了某些功上加功,封无可封的皇帝,没人会不忌惮这种大臣。
最后的结论就一定是此人不能不防。
“你也许没那个心。”
“但你有那个能力。”
……
大唐。
某位天策上将感慨着清朝的束手束脚。
“咸丰啊……在他那个位置上,皇帝猜忌将领自古以来都不稀奇,更何况他这里还有民族因素。”
魏征瞥了一眼天幕里的咸丰,摇头道:
“清朝皇帝对此都是很敏感的,满汉问题始终令人介怀。”
“但康雍乾时期天下禁锢太平。”
“事情影响不大。”
“嘉道之后,外力袭来,此时抱残守缺无疑是浮木渡海。”
“咸丰是吃尽了时代黑利。”
“历史上又能有多少真正雄才伟略之人,不是所有人都是横空出世的陛下。”
“这个局势,怎么救都是饮鸩止渴了。”
……
【咸丰对曾国藩的态度转变,最终倒霉的当然是他自己。】
【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湘军夺取湖北后应全力经营之,成为可靠的后方基地,稳扎稳打,逐渐向东进攻。】
【但咸丰让湘军立即全军前出江西,一方面是急于镇压太平军,另一方面是对湘军又利用又限制的策略,不使其在湖北坐大,使在江西、安徽的拼战中消耗实力,最后由江南、江北大营的清朝国家军队坐收其功。】
【十一月十四日(1855年1月2日)湘军水陆东进,迅速开抵九江城下,发起攻城。】
【九江的围攻,历大小百余战,终不能克复,而湘军的水师却被石达开在湖口被切成两半,丧失作战能力。】
【十二月二十五日(1855年2月11日)太平军发起奇袭,直取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乘小船狼狈逃入陆营,复欲寻死,被左右救出,后率师转至南昌。】
【从此太平军则开始全面反攻。】
【二月十七日(4月3日),太平军三克武昌。】
【而咸丰则在军情大变的情况下,又开始了玩祖穿微操,一会儿让曾部回救湖北,一会儿要湘军速克九江,直取天京。】
【但就是这一年,北伐的太平军,为清将僧格林沁所破,全军覆没。】
【一场引发太平天国诸王内讧的导火索点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