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八章:辛酉政变·两宫太后 (第2/3页)
暖帽从头上摘了下来。
看着挣扎的大臣们。
奕訢又回头道:
“肃顺扈从梓宫,已过了青石梁,将到密云。”
“派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将肃顺拿住,押解来京。”
……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三(1861年10月26日)咸丰皇帝的梓宫由热河移返北京。】
【两宫皇太后携小皇帝目送了大行皇帝上路后,坐上了马车,由载垣、端华伴随,分道先回北京。】
【肃顺亲送梓宫在后。】
【九月二十九(11月1日)两宫皇太后与皇帝载淳到达北京,奕訢率文武百官出城跪迎。在迎候的仪式中,奕訢密告:政变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看不懂咸丰的设计。
虽然他明白咸丰是为了保持朝廷平衡。
但还是看不明白。
“咸丰的临终安排是把近支宗室、中枢大臣、领兵将领全部排除出权力核心。”
“这必然会导致这三个团体的集体反扑……”
托孤大臣没个领兵的,这权力结构根本不稳。
但话又说回来,有那么多“权臣”例子在前面。
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随意给核心权力圈的人随意使用军权的权利。
毕竟如果他又能拟旨又能指挥军队,那篡权夺位还不是看他心情的事?
相比之下,两宫太后对比顾命大臣对皇权的威胁性还是要低得多的。
“不过……”
长孙无忌听着两字,眼皮子一跳。
皇帝肯定没想好事。
……
武周。
“我打赌!”
太平公主兴致勃勃的拉着李旦,眼睛发亮。
“两宫太后必有一争!”
“并立前期她俩利益一致,但顾命八大臣没了!”
“她俩的利益一定会犯冲!”
“一个生母,一个嫡母!”
“哇!好刺激啊!”
李旦被太平公主揪着袖子,像不倒翁一样摇晃着,他拉住太平的手。
白着脸道: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妹,你先放开兄……我……我要吐了!”
太平立刻撒手退避三舍。
“你可别吐我身上!新做的衣裳呢!”
李旦拍了拍胸口,缓了口气道:
“两宫太后有没有争斗不好说。”
“恭王是活不成了。”
太平公主脸色一变,一巴掌盖在李旦嘴上。
紧张的探头向后看了看,松开手,急速且小声道:
“不要命啦!”
“母后还在屋里呢!”
……
【九月三十日(11月2日)文武百官向小皇帝朝拜请安之后,奕突然站出来,让侍卫将载垣、端华等人拿下,并宣读了早就拟好的谕旨。】
【事情来得太过突然,几位顾命大臣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侍卫们一拥而上拿下了。八大臣被解职,交宗人府定罪。】
【此时,肃顺还在返京的路上,才行至密云境内,对京城发生的一切还一无所知。】
【当日晚上,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带兵赶至百里之外的密云,将肃顺从床上抓了出来。】
【十月初一(11月3日)两宫皇太后以皇帝的名义颁旨:授奕訢为议政王;由奕訢、桂良、沈兆麟、文祥、宝鋆、曹毓英组成新的军机处。】
【两宫垂帘、恭王辅政的新体制建立起来。】
【而咸丰临终重托的八位顾命大臣,五个人革职,三人斩首。】
【十月初五(11月7日)在太和殿,新皇帝载淳举行了即位仪式,废除“祺祥”年号,改用“同治”年号】
【同时,为两位皇太后加徽号,钮钴禄氏东太后“慈安”,那拉氏西太后“慈禧”。】
【两宫太后开始正式垂帘听政。】
【因为当时正处祺祥年号,这场政变遂被称为“祺祥政变”】
【因为这一年是辛酉年,也被称为“辛酉政变”】
……
{清朝的政治稳定性真是空前的强,这样政变竟然只死了三个人。}
{百家讲坛看过,肃顺这个人真的是有国家意识而不是皇室意识,主张大力提拔汉族官员。}
{就是过于独断专行,得罪人太多。}
{从结果来看,八大臣结局最好的是景涛,辛酉政变后只被削了职位,保留了公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