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章:百日维新开始 (第2/3页)
民间吗?
……
大清·光绪时期
光绪再一次庆幸自己的盘点还没完。
同时庆幸这锅不用自己背。
然后,天幕上浮现一句让他心惊胆战的话。
……
【制度建设:百日维新。】
【关于甲午战争之后的改革,长期存在一种固化印象,即将1898年的百日维新与甲午年的惨败直接联系起来,视百日维新为甲午之败的反思与挽救。】
【这种印象漏掉了极重要一环:1896到1898年这三年,清廷中枢其实也在推行改革,这个推行者主要是光绪皇帝。】
【百日维新是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回应,不如说是对“甲午后改革”失败的回应。】
……
大清·太宗时期
皇太极眼前一亮,随即又暗了下去。
对于皇帝的志气他表示欣慰。
但对于皇帝的结局他表示不看好。
“但凡成功,也不会有慈禧量中华之物力之言……”
布木布泰拉着他的手安慰着:
“最起码那孩子也做出努力了不是。”
皇太极扯了扯嘴角,硬憋出一句。
“也是……”
“就是希望他的努力不要像崇祯皇帝那样……”
崇祯皇帝也很努力啊。
……
【当《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舆论哗然。】
【半数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一大批京官包括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六部、翰林院等和部分宗室贵胄,或上奏朝廷,或联名上书,反对批准条约。】
【在京各省举人或参加京官领衔的上书,或单独上书,纷纷要求拒和,对清廷批准和约形成强大舆论压力。】
【台湾在京师任职的五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联合上书都察院,强烈反对割让台湾,代表了台湾人民的心声。】
【他们表示“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是为台湾五举子上书。】
【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名,举行集会,发起有名的公车上书,反对割地,主张迁都抗战。】
【而甲午战败后,光绪也痛定思痛,在看过上书之后。】
【他认为三十余年的洋务自强改革失败了,败在改革程度太浅,改革力度太小,改革速度太慢。】
【他要加大力度!】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冷眼看着。
“加大力度?”
慈禧在那杵着呢,你加大力度找死吗?
满朝有你几个人?
地方督抚有几个听你的?
除了一颗心是好的,屁用没有。
你不是改革力度太小,你是改革阻力太大!
况且……
“改革亦或夺权。”
“还犹未可知呢。”
……
【按光绪帝对甲午惨败的反思,甲午后改革应该包括四项核心内容:一、军事改革,采用西法练兵,包括陆军与海军。】
【二、财政改革,采用西法整顿财政并发展工商业(鼓励开矿)。】
【三、教育改革,采用西法变更学制,抛弃科举设立学堂。】
【四、兴办铁路创设邮政,效仿欧美列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第四项得到部分落实外,前三项改革皆未能够按照光绪帝的意志推行。】
……
大唐·德宗时期
“你肯定成功不了啊……”
李适看得明白。
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将衰、兵弱、器窳则是不争的事实。
他又不是不懂兵事。
选将之道不同用将之道,那是贵新不贵陈,用贱不用贵。
欲在战争中战而胜之,就必须不拘资格选拔将才,用这些新的将领替换那些已经明显落伍的旧将领,然后再由这些新将领各自训练新兵若干。
但是!
就跟大唐满地藩镇一样。
“朝廷要收束地方权力,使地方督抚实际权力大为缩小。”
“而中央对地方也缺乏实际控制力。”
“不然也不会弄出什么东南互保。”
所谓中央集权只是有名无实。
其总体表征是朝廷与地方权威一并流失。
朝廷无法控制地方,地方无力效忠中央。“
“这种情况下,练出的兵指不定是谁的呢。”
……
大宋·神宗时期
赵顼看出来了。
“这大清上下个个身怀绝技!”
改革是你这么改的?
每一个牵扯的利益关系都是无比庞大。
“雍正只是改一个吏治就困难重重。”
“你这何止是改吏治。”
军、财、教、路。
这一整个是打算重新开国啊。
……
【当时清朝已日益熟谙西方世界,明治维新、华盛顿、拿破仑与彼得大帝为他们提供了可能的模式以借鉴。】
【倡导改革的中文期刊与说教类历史著作蔚为盛行,一边大力推崇昔日的西方思想家,一边以波兰、土耳其、印度等国领土遭割据、经济被摧毁、政治上受欺凌的历史为鉴,警示中国。】
【此时,西方列强又再次向清廷强索经济与居留特权,使清朝的政权更危如累卵。】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光绪帝决意表现得像一位独立自主的统治者,为国家利益采取行动。】
【他一直在努力学习英语,对中国面临的道路,无疑具有比几位先帝更宽广的视野。】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光绪颁布一系列非比寻常的上谕,史称“百日维新”。】
【虽然上谕所提出的改革案大抵承袭自1895年公车上书的内容,但改革理念如此清晰连贯,并由皇帝主动提出、全力支持,这是史无前例的。】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老神在在的有一搭没一搭道:
“你看着吧,这小子指定整出什么幺蛾子了。”
朱瞻基也摸着点天幕的脉门了。
但凡开始夸了,就说明后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