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子脩俯首 (第1/3页)
后堂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阴晴不定的面孔。曹昂将方才与刘封会谈的细节一一陈述完毕,堂内顿时陷入一片压抑的沉寂。
曹纯眉头紧锁,指节无意识地轻叩着案几,沉吟良久,方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凝重:“世子,刘封此举,非为招降,实为迫降。三日之期,仓促至极,军中辎重、人员名册繁杂,如何能妥善交割?更遑论要安定数万将士之心。此其一。”
“其二,欲将我全军尽数吞并,不留丝毫余地。子和并非不识时务,左幕军势大,我辈深陷重围,此乃事实。然,正因如此,我方更应争取些许转圜之机。”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曹昂脸上,继续分析道:“譬如,可否允诺部分不愿降者,特别是那些世代受曹氏恩养的将校部曲,卸甲后由我军出资赎归?若是左将军担心此辈放回之后会与其作对,可允诺战后再释。此举既可示我诚意,亦可为曹氏、为主公保全几分元气。”
“不妥不妥。”
说话的人乃是杨修,只见他双眉紧皱,直白的大摇其头来:“子和将军思虑虽然周全,然刘封态度之坚决,恐非言语所能动摇。其限定三日,正是看穿我等或有拖延待变之心。至于赎归将士……修以为,刘封志在中原,绝不会放任我军骨干北返,资敌壮大。”
司马懿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轻蔑,杨德祖虽才高智捷,善察人心,却失于恃才放旷,毫无政心。
杨修刚刚说的话等于是在指着曹纯的鼻子骂对方愚蠢,异想天开,可偏偏他说的话还是对的。
只是虽然这话没错,可在场诸人除了他以外,又有谁开口了?
难道就真以为堂上所有人里,就只有他杨修想到这点了?
司马懿的目光在曹纯的脸上掠过,虽然曹纯依旧神色平静,可眼中却闪过了一丝对杨修的厌恶之色。
只是曹纯素来走的是儒将路线,与名士交游广阔,关系亲近,而杨修恰恰是士族名门杨氏之后继,虽然言语失当,但他依旧只能忍了下来。
但凡这话换成曹休、李整,这会儿估计早就要被曹纯给训斥了。
可对上了杨修,曹纯虽然心中不满,但他的言辞却不再有激烈的怒斥,而是转为了审慎的权衡,他身体微微前倾,强调道:“刘封虽强,但我军若抱定必死之心,其纵然能胜,也需付出相当代价。以此为契机,再行磋商,或能争取稍好条件。若就此全盘接受,不仅军中或有骚动之险,将来在主公面前,我等亦难辞其咎啊。”
曹昂这番话就城是直白的多了,不但更为老成持重,既承认现实困境,又试图在绝境中为曹氏争取最大利益。
直到此时,司马懿才开口接道:“子和将军所虑,乃忠臣之本分。然懿以为,刘封通牒已下,我军已无‘讨价还价’之本钱。其势如泰山压顶,我所恃者,唯‘玉石俱焚’之决心。然此决心,能否撼动其志?恐难。拖延磋商,若被其视作诈降缓兵之策,恐立招雷霆之击。届时,莫说条件,恐生机亦绝。”
司马懿再次将严峻的形势点明,暗示曹纯的期望虽好,却很极可能不为刘封所容。
曹昂只是听着几人的意见,也不表态,心中却是矛盾之极。
从感情上来说,他肯定是支持曹纯的意见,这能为曹氏争取到最好的条件。但从理智上来说,他却明白杨修和司马懿的意见更客观中肯。
只要一回想起了,之前在成都南城看见的狼藉景象,曹昂的态度就没法强硬得起来了。
“李将军、文烈,汝等是何看法?”
曹昂的目光停在曹休与李整身上,两人迟疑片刻后,一同躬身表态道:“末将等唯世子之命是从!”
曹纯听完杨修、司马懿之言,面色更加沉重,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心有不甘,最终长叹一声:“唉……诸君所言,亦是在理。只是……罢了,终究需世子决断。”
曹纯独木难支,也只能将难题交还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