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我父刘玄德 > 第679章 战后诸事

第679章 战后诸事

    第679章 战后诸事 (第2/3页)

凡有所请,可报至诸葛亮处决断。

    同时,再将整编蜀军的任务一并交由诸葛亮与黄权,并给予二人各领一军的权柄,而且还是三万人的大编制。

    蜀中富庶,又有诸葛亮理政,再加上刘封实行的经济新策,至多两三年,仅凭益州一地,最少也可供养十万以上的军队。

    区区六万,何足道哉。

    这六万主力军,加上一至两万的郡国兵马,不但能大幅度降低屯田的压力,从而提升屯田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蜀地的安全。

    一旦北面的贺齐窥得良机,便可以诸葛亮或黄权为将,北上增援贺齐,届时这一路大军攻克汉中之后,便可北上关中,彻底切断曹操西面之退路。

    忽然,孙翊站在堂下,恭声请示道:“主公,龚先生和程先生到了。”

    “哦?”

    刘封站起身来,亲自走到门口:“二位先生已至何处?为何不早报于我,快随我去迎接他们。”

    刘封话音刚落,自孙翊身后转出两个文士,正是龚扬和程畿。

    二人脸上俱是感动之色,在孙翊背后将刘封的话听的一清二楚。

    两人来之前都有些惴惴不安,毕竟他们的恩主赵韪已经兵败失势,若不是有刘封救援,恐怕早就死于非命了。而如今刘封也已彻底掌控蜀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龚扬和程畿在刘封面前已经不具有拉拢的价值了。

    二人内心自然也明白这点,蒙刘封召唤之后,日夜兼程赶来涪城,见面之前,心中满是忐忑,担心会遭到刘封的轻慢。

    只是没想到,刘封依旧如往日那般热情尊重,堂堂左将军之姿,竟要亲自迎接他们。

    这份尊重和恩遇,对于龚扬来说自然是感激涕零,而心机更为深沉的程畿也是真心动容。

    “明公。”

    龚扬和程畿不顾堂外尘土,径自朝着刘封大礼参拜。

    刘封嘴角勾起一丝满意的弧度,当即踏出中堂,白净的罗袜毫无顾忌的踩在在堂外的泥地上,瞬间就蒙上了一层尘土。

    只是这罗袜生尘,却拂去了龚扬和程畿心中最后一点不满,仿佛这年余的投闲散置不复存在了似的。

    “子举、伯疆。”

    刘封遂双手各执一人,肃然正色道:“前者令二位静养精神,正为蓄雷霆之势以待天时。今旌旗所指,正当用命之秋。封欲以要务重任相托,未知二位先生可愿倾囊相助?若得经纬共襄,则西川可定,巴蜀苍生亦早沐仁政矣!”

    龚扬、程畿自无不肯,顿首拜谢。

    于是,刘封将龚扬举为雒城令,程畿举为郪县令,此二地届时广汉郡中的农业大县,原先人口最丰,田地也是最多。同时,刘封还表奏龚扬、程畿为典农都尉,各自负责本县屯田事务,并受杨洪、黄权管辖。

    龚扬、程畿很是激动,刘封的命令无疑给了二人前所未有的机会。

    别看他们俩在赵韪那很受信任,充任谋胆,可实际上地位却并不高。

    两汉讲究的是出将入相,崇尚的是猛将发于行伍,宰相起于州郡。只有真正主宰一方,才算是真正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通道。

    尤其二人此刻举荐的还是县令,比之县长还要强上许多,还额外兼职本县屯田都尉的职务,妥妥的越级拔擢,位尊权重。

    龚扬、程畿自然十分明白这点,对比赵韪的恩遇,显然刘封才是他们真正的明主和伯乐,下定决心要为刘封做好屯田之事。

    三日之后,梓潼传来消息,李典率所部四千余人开城投降。

    贺齐所部除留下数千人于涪城等地镇守,并协助黄权所部剿匪外,其余一万余人开始东进葭萌,窥探白水关;同时,周瑜所部两万余人则开始南下,而曹军的降兵也开始按照预定规划进行分化调拨,取其中精壮万人补充各部战损,剩余的则在打散之后,与蜀军、东州兵中的老弱混编,前往各地开始屯住。

    后续等到蜀中百姓安定,经济好转之后,诸葛亮和黄权则会拣选其中精锐壮勇,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