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朕给你,才是你的 (第2/3页)
率会出自一个郁郁不得志,又自命不凡的狂生口中。
刘荣从未想到这些话,最终是出自窦婴——而且是已经官拜丞相的窦婴之口。
只不过,对于这些看似并无不妥的愤愤不平,刘荣心中,也早有定论。
“好啊~”
“好。”
“极好。”
“魏其侯,终究还是问出来了……”
短暂的错愕之后,刘荣似笑非笑间如是一语,惹得窦婴本能的低下头。
片刻后,却又颇有些愤愤不平的抬起头,略带倔强的看向刘荣。
这一刻,什么窦氏外戚当代代表人物、当朝丞相、当世大儒、故大将军魏其侯等诸多身份,都被窦婴抛在脑后。
此刻的窦婴,一如过往这些年,被刘荣‘不公平对待’的每一个儒生,亦或者说愤青;
此刻的窦婴,俨然一副‘请陛下给我一个答案’的架势。
而刘荣,显然并不吝啬这个答案。
“好。”
“魏其侯都‘斗胆’相问了,那朕,便给魏其侯这三分薄面。”
“魏其侯之不解,朕,一一应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帝的阴阳怪气神功,刘荣也是愈发的得心应手了。
“魏其侯说,诸子百家,除却杨、墨,便多为孔丘之徒子徒孙,于孔丘之言、之学的基础上延伸而来。”
“朕以为不然。”
“——诸子百家,曰‘百家’,然可称一学、一说者,足一百八十九家。”
“曾显于天下,可堪说道者,便有杨、墨、儒、法、名、兵、农、杂、医、纵横、阴阳、等不下十家。”
…
“杨朱之学,祖师杨朱杨子居,其说多见于《老子》《列子》,于儒家并无干联,而更近黄老、道家之学。”
“墨家之学,则起于祖师墨翟,自成一派,与儒家非但毫无干连,更反其道而行之,以至于战国之时有言:《墨子》六篇,贬损孔丘之言几占篇幅之八九。”
“名家,亦称‘辩家’,以公孙龙为显贤,又为杨朱、墨翟之先学,可谓杨、墨之师,非儒家言。”
“兵家起于行伍,农家分于墨家,杂家集百家之所长,医家则悬壶济世,以药石针灸之术立身,亦非儒家之后。”
“及纵横、阴阳、诸家——也就一个阴阳家,因《周易》而与儒家稍有渊源。”
“然《周易》,非孔丘独作,而乃伏羲、文王与孔丘三人合作。”
“亦或是说:乃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丘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
“如此说来,阴阳家与儒家的渊源,也不过是孔丘注解《易经》而成《易传》,二者合一所成的《周易》,为阴阳家奉为学术经典而已。”
语调平和间,将诸子百家中,值得一体的显学如数家珍,并指明其并非儒家延伸而来,刘荣望向窦婴的目光中,也不由得带上些许戏谑。
似笑非笑的看着窦婴,看的窦婴都莫名红了脸,稍有些羞臊的低下头,刘荣才发一声叹息。
而后淡然道:“细数下来,也就一个法家,勉强可称是自孔丘之学延伸而来。”
“但这,可并不能说明诸子百家,皆源自孔丘之学。”
“——春秋战国数百年,诸子百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有求同存异之处。”
“儒家,不过是诸子百家——即学说百八十九家当中,勉强属于‘显学’‘全学’的十数家之一而已。”
…
“至于魏其侯说,今天下文士十人,儒生独占七、八,便是儒家乃‘当世显学之最’之明证?”
“朕,亦不敢苟同。”
“——孔丘有教无类,徒子徒孙亦从之,朕不驳之。”
“此教化之功,朕更赞赏有加。”
“然今天下,非童子十人,愿学孔丘之言者占七、八——而乃有教无类者,独儒家一门而已。”
“乡野童子十人,家世显赫者,多从黄老;”
“衣食无忧者,则多治法家刑名之学。”
“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之贫民农户子弟,摸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