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622章 朕就笑笑不说话

第622章 朕就笑笑不说话

    第622章 朕就笑笑不说话 (第2/3页)

还就是吴王刘濞。

    虽然没什么效果,但光是这个态度,便已是没有辜负太宗孝文皇帝的偏爱了。

    明白此间种种,其实就不难发现:在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之后,长安朝堂和关东宗亲诸侯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微妙的。

    一方面,是‘诸侯国’这一实际层面的割据势力,天然就会对统一的中央政府生出敌意——至少是尿不到一个壶里;

    另外一方面,太宗孝文皇帝只凭‘憨厚’得以入继大统,又让同为刘氏宗亲的诸侯们多有不服。

    ——凭啥?

    ——凭啥是他不是我?

    再加上太宗孝文皇帝即位之处,大权被陈平、周勃等诛吕功臣所掌,太宗皇帝自身难保不说,反而还需要这些在外的宗亲诸侯们,在某种层面上‘保障’自己的安全。

    对于汉天子个人而言,宗亲诸侯存在的唯一积极作用,便是让意图颠覆社稷的外姓权臣、外戚投鼠忌器;

    想造反?

    听听老刘家的王爷们答不答应!

    看看王爷们的兵,答不答应!

    这,就让情况变得非常复杂了。

    太宗孝文皇帝自己,一方面要防备那些心怀‘我上我也行’之念的宗亲诸侯,取自己而代之——比如齐系;

    另外一方面,太宗皇帝又要尽可能多的拉拢、交好宗亲诸侯,来让他们更好的发挥出‘天子外援’的作用,从而反哺在长安的太宗孝文皇帝,不至于被权臣欺压过甚。

    再有,便是‘得位不正’这个说法,太宗皇帝也需要通过团结大多数宗亲诸侯,来进行澄清。

    ——宗亲诸侯们都说你得位不正,那你即便是顺位继承,也只会是二世胡亥那般,权臣矫诏而立的‘不当立’者;

    反之,宗亲诸侯们——至少是大部分宗亲诸侯,都说你得位正,那即便你是李二、朱四,也没谁能说你什么。

    说到底,类似这样的政权更迭,只要没有发展到改朝换代的地步——只要还是旧皇族成新天子,那就不关天下人的事儿。

    如太祖高皇帝年间,太子是刘盈也好,刘如意也罢——反正都姓刘,老百姓压根儿不在乎。

    吕太后年间不就是?

    前后换了两个少帝,一个刘恭一个刘弘,底层民众连刘恭咋死的、刘弘咋没的都不知道。

    大家只知道:刘恭姓刘,是老刘家的人;

    刘弘也姓刘,也是老刘家的人。

    到诛吕乱平后,入继大统的,是代王刘恒也好,齐王刘襄也罢——甚至哪怕是淮南王刘长,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都是无所谓的。

    反正都是老刘家的人;

    只要坐上皇位的那个屁股,属于一个姓刘的男性,就等于老刘家还坐着天下,汉家还没有亡国。

    这就够了。

    对于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劳碌,根本没空关心‘天下大事’的底层民众来说,没有改朝换代、没有换另外一个姓坐天下,就够了。

    没有改朝换代,就不需要学习新的法令,也不需要适应新的秩序。

    至于新皇帝和旧皇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一样的举措或是政治理念……

    说实在的:在封建时代,高高在上的皇帝,想要让一个政令、一个政治理念,被最底层的农户清晰地感受到,难度其实是很大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封建时期的朝堂政令,都是天子说十,丞相说八,出了都城就最多只能剩个六;

    到了郡县地方,能剩个三、四,就已经算好的了;

    再往下倒乡村,运气好了能剩个一,让老百姓模糊的感受到:哦,皇帝老子干了这么个事儿。

    虽然不知道有啥用,虽然不影响俺老农一年的三百石粟,但听着也挺有意思的。

    运气不好,这一都落不到老百姓头上,全被基层官僚伙同豪强吃下了,老百姓啥都不知道。

    远的不说——就说不到十年前,刘荣主持平抑粮价后,开始在关中范围成为常态的粮食官营。

    刘荣提出的目标,或者说是想法是:让老百姓,都能随时买到三十钱左右一石的粮食,且随时都能以二十六钱以上的价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