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历史使命 (第1/3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华夏文明独有的忧患意识。
——给孩子留点什么,早晚用得到。
明白了这些——明白了封建时代,底层民众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再回过头。
说这个时代的百姓,根本不在乎是哪个姓刘的坐皇位,只在意皇位上坐着的到底姓不姓刘,也就是很好理解的了。
因为这个姓刘的和那个姓刘的,对老百姓而言,都是姓刘的。
刘盈做皇帝,不会给天下百姓多发一石粟;
刘如意坐天下,也不会让天下人口袋里少一枚铜钱。
太子启顺位继承,不会让农税从三十税一变成六十税一;
梁王刘揖继承皇位,也不会让农税恢复到十五取一。
无论谁坐天下——只要他信刘,那就是汉家还在。
只要汉家还在,那就是一切都不变。
农税三十取一,口赋每人每年四十钱,兵役每个男性都要服两年,更役每三年一次每次一个月,徭役每三年一次每次十五日。
反之,若是皇位上坐着的人不姓刘了,那就是汉家亡了,改朝换代了。
汉家的税、赋已经够低了,新朝的税赋几乎不可能更低;
也就是说,老百姓在新朝的日子,只可能比过去更差,绝不可能比过去更好。
这,其实也是民心的某种体现。
这一切,也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能让老百姓直接感受到的切身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诛吕之乱平定后,到底由谁坐汉家的江山社稷,对于广大底层民众而言,其实就只有一个点需要关注。
——新皇帝还姓刘不?
——立了新皇帝,那天下还是老刘家的大汉不?
不等老百姓主动猜测,诸吕之乱的本质,就已经把答案摆在了天下人面前。
诸吕之乱,就是这帮姓吕的,想推翻老刘家的大汉!
平灭诛吕,就是为了扶保刘汉社稷,保住老刘家的江山社稷,让汉家的皇位,依旧由姓刘的来做!
明确了这一点,老百姓其实也就安心了。
没有改朝换代,还是老刘家的大汉就行。
皇位上坐着的天子,还姓刘就行。
管他是谁、叫什么——刘恒也好,刘襄也罢,刘长也行,甚至刘濞也无所谓;
反正姓刘。
到底谁来做,那是老刘家自己个儿的家事儿,俺们这些庄稼汉就别掺和了,安心种自己的地吧。
如此背景下,入继大统之初的太宗孝文皇帝,其实就很需要在天下人面前,建立自己‘刘氏大家长’‘刘氏内部众望所归的皇位候选人’的形象了。
还是那句话;
皇位上坐着的,只要姓刘,天下人就不在乎具体是谁。
至于这个人合不合格、该不该坐,那就是老刘家自己的家事。
既然是家事,那自然是家庭内部商量着来。
至少在天下人看来,在诸吕之乱后,坐上汉家皇位的那个姓刘的,得是老刘家内部大多数人都服气的。
这是舆论层面。
现实层面,前文已经提到:入继大统,根基不稳,需要宗亲诸侯作为军事外援,来帮助自己在长安稳住阵脚,也同样是太宗皇帝在彼时的迫切诉求。
说的直白点,就是太宗皇帝要让陈平、周勃明白:想针对太宗皇帝,再发动一起‘废帝’行动,没那么容易。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自然是要在陈平、周勃面前,疯狂彰显自己和关东的宗亲诸侯亲戚们关系有多好,让他们接收到‘只要朕有事儿,朕这些亲戚肯定弄你’的讯息。
这时候,吴王刘濞,便成了太宗孝文皇帝的不二之选。
——一来,是吴王刘濞,与老刘家的嫡脉亲缘够远,属于宗亲诸侯中,最不可能对太宗皇帝造成威胁的。
因为按照封建时代的皇位传承顺序,第一顺位是父传子,还进一步细分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完全没有儿子——连私生子都没有,才轮得到第二顺位:手足兄弟。
兄弟都没有,则是第三顺位:先帝老爷子的手足兄弟,也就是叔伯辈。
再往下,第四顺位,是叔伯辈的儿子、孙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