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文豪1978 > 第569章 一时美谈

第569章 一时美谈

    第569章 一时美谈 (第3/3页)

   拍电视剧搞一堆假山假水,服装道具循环利用,电视剧的单集制作成本却仅有10~15万港元。

    集数少一点的电视剧两三百万投资,集数多一点的也就是五六百万投资星空卫视花8000万港元拍四部金庸电视剧,一共才180集,集均制作成本高达近45万港元。

    是无线电视台制作成本的三倍还不止,堪称业界良心。

    影视影业的震动是在于,四部投资巨大的电视剧前后开拍,必定惠及许多从业人员,在这些人看来,林太简直就是香江影视行业的活菩萨。

    在市民阶层,大家的观感很简单,投资大,剧集质量肯定高,光是大陆取景这一点就足以吊打无线电视台的剧,因而许多市民对于星空卫视的这几部武侠剧倍感期待。

    回到香江忙碌了一周多时间,时间一晃已是3月末。

    3月26日,《深圳特区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报道,将老人家自1月份南下一路的言行总结发表,引发了全国轰动。

    老人家的南下之行之前一直在保密,只在小范围内流传,始终没有见诸报端。

    《深圳特区报》的报道具有十足的象征性意义,连香江的各大媒体也参与其中,接连不断的进行报道。

    「林生对这次老人家的南下之行如何看?」

    「那篇报道的题目写的很好,‘东方风来满眼春」。

    金庸微微颌首,「春天确实到了!纵观历史,中国强盛的根源,离不开‘开放」与‘改革’这两个词。」

    「先有一段社中E

    死亡的痛苦时期,而后不断融合、壮大。

    春秋战国的混乱演进为秦汉的大统一,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演进为隋唐的大统一,五代十国、辽金元和宋朝的长期战争再演进为明清的统一。

    与今天的情景何其相似,历史确实有其玄妙之处,所以古人说以史为鉴。」

    「林生所言甚是。」金庸说道。

    杭州酒家内,如同三年前寻求收购明报集团时几乎相同的场景,林朝阳夫妻俩与金庸相对而坐,交谈甚欢。

    当初在收购明报集团时,金庸曾和陶玉书达成过君子约定,继续担任明报集团的董事局主席,为公司的顺利交接稳定军心。

    如今三年之期将到,金庸也将彻底放下明报的担子,颐养天年。

    「卸下了明报的重担,查先生打算做点什么?」陶玉书问。

    金庸笑着说道:「牛津大学的圣安东尼学院邀请我去做访问学者,我中学时就曾梦想过能到牛津或是剑桥去读书,本以为此生无望,没想到耳顺之年竟又有了机会。」

    「去当个教授,以您的学识绰绰有余。」陶玉书恭维道。

    金庸摆摆手,「林太说笑了。自家人知自家事,我做了一辈子的新闻,

    写了半辈子的,若说写、写社论,我很有自信,可做学问———”

    他摇了摇头,说道:「我这点学问,实在做不了什么。偏偏又有这个情结在,不去又觉得可能是终生遗憾。」

    一顿饭吃完,宾主尽欢。

    「多谢林生、林太的款待。」

    「查先生客气了!」

    「那——”以后明报就交给二位了,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金庸站在杭州酒家的门口,朝林朝阳夫妻二人拱了拱手,仿佛他书中的人物那样「查先生慢走!」

    陶玉书目送金庸上了汽车,表情略显惆怅,

    「无论是什么人,取得过什么样的成就,在时间的面前都没有区别。」

    林朝阳有些意外的看着她,不知道一向雷厉风行的陶玉书今天怎么突然感慨上了。

    「要不你也学学查先生,解甲归田?

    怅然的气氛被破坏,陶玉书白了他一眼,「他多大?我多大?我退休了干什么,每天在家里跟你大眼瞪小眼吗?」

    「瞧你这话说的,好像我每天游手好闲一样!」

    陶玉书用眼神质问他:不是吗?

    林朝阳脸色微微尴尬,岔开话题,「那什么-晚上没事,我请你去看个电影吧。」

    陶玉书笑一声,「就请我看电影?」

    林朝阳挑了挑眉,「晚上我再给你个惊喜!」

    「没正形!」陶玉书娇嗔了一句。

    翌日,明报企业发布公告宣布:查良镛先生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一职。

    这一决定也代表了明报企业从此结束「查良镛时代」,正式步入「陶玉书时代」。

    当天《明报》发表了金庸的对明报全体同仁以及读者的告别信,

    「.—·自从我公开表示要退休后,连林太在内一共有十一个机构向明报集团探询过收购或参股的可能。

    我一个个郑重研究,有时还请获多利等着名财务公司分析对方的提议条件。

    但第一,我不想将明报集团卖给外国公司;

    第二,我不希望收购《明报》的机构纯粹从生意出发,而不是对新闻事业有一种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至于某些我怀疑具有政治目的的探盘者,根本没有对之作任何回应。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交往和了解,我觉得林太的经营管理才能令我十分佩服,正是巩固与发展明报企业的理想人才,同时她对新闻事业具有热诚,是非常难得的性格。

    她出的价钱不是最高,连第二、第三高也不是,但我很乐意将《明报》

    的控制股权交在她手里。

    这是长期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性的‘价高者得」「

    与林太交往数年,倾谈大计,投机万分。能在归隐之际,遇到她这样的接替者,对我和明报企业而言,都是一种幸运。

    只盼林太能够带领明报企业走向更高的成就。,

    金庸在告别信中回忆了这几年来的心路历程,内容情真意切,引来了许多同仁和读者的共鸣,同时也高度称赞了陶玉书这位明报企业的新主人。

    公司股权易主早已在三年前就确定,如今顺利的完成新老交替,令外界对明报企业今后的发展也多了几分信心。

    这天傍晚,陶玉书又特地在深水湾乡村俱乐部设宴招待明报企业高层人员,但她本人却没有出席,这场宴会是为了金庸和明报企业的老相识们准备的。

    如此举动,让许多因为金庸离去而感到忧虑的明报管理人员心安了不少。

    在此之后,陶玉书成功接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一职。

    她和金庸这场由商业收购起,互相欣赏、成就的精诚合作也被香江商业界传为一时美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