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文豪1978 > 第598章 泡泡玛特

第598章 泡泡玛特

    第598章 泡泡玛特 (第2/3页)

打来电话,说想请您和林生吃顿饭。

    」

    新助理赖万琴走进来,对陶玉书说道。

    陶玉书闻言眉头微。

    「梅铎」是香江叫法,内地称呼叫「默多克」。

    鲁伯特·默多克,这位后世名满世界的传媒大亨自五十年代继承家族的几份亏损小报之后,迅速扭亏为盈。

    六十年代他控制了澳洲60%的报业后进军英国,七十年代又移居纽约,步入美国媒体行业。

    1980年,他正式成立新闻集团,开启了全球化之路。

    现在的新闻集团已经是国际知名传媒集团,拥有《泰士报》《世界新闻宝》《太阳报》等多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报纸除了在纸媒上的版图扩张,默多克在近年还将目光放到了电视媒体上。先是在英国成立天空电视台,又收购了福克斯电视台50%的股份。

    不过跟在纸媒业务上的成功比起来,默多克在电视媒体业务上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1991年,新闻集团的卫星电视网业务巨亏,致使新闻集团负债高达80亿美元,几乎处于破产边缘。

    为了挽救公司,默多克不得不甩卖杂志和印刷业务,并且走遍欧美各国,不断游说各家大银行,指望他们能够伸出援手。

    一直到1991年底,默多克终于获得了来自欧美146家银行的支持,新闻集团剩余的76亿美元短期贷款和各个不同期债务将在3年内得以更新安排。

    脑海中迅速闪过新闻集团和默多克的各种讯息,陶玉书问:「说了要谈什么事吗?」

    「没有。」

    看来是要面谈了,陶玉书心中思量。

    虽说新闻集团债务率高得吓人,但人家毕竟是国际性的传媒巨头,默多克主动邀请她吃饭,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陶玉书旗下公司与新闻集团有业务交集的,只有明报企业和星空卫视。

    为了解决债务问题,默多克这两年并没有停下甩卖纸媒、印刷的脚步,同时也没有停下在卫星电视领域的扩张。

    只是不知道这次约见,默多克是为了哪个业务。

    「时间呢?」

    「这周五晚上,在文华东方酒店的文华厅。」

    「知道了,告诉他们我会准时赴约。」

    赖万琴又提醒道:「6点钟您要去奔达中心见梁先生。」

    陶玉书看了一眼腕上的手表,「好,我们五分钟之后出发。」

    五分钟之后,黑色的平治由玉郎大厦出发,向中环而去。

    作为港岛开埠后最早开发的地区,中环是香江毋庸置疑的心脏地带,也是香江最发达的商业中心。

    历史上由于土地不敷应用,中环进行了多次填海工程,香江会所、皇后像广场、立法会大楼等建筑都是在填海工程的基础上建成的。

    七十年代中环进入了全盛时期,不断兴建各种各样的摩天大厦耸立于这里,

    让这里逐渐成了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许多香江人都以在中环上班为荣。

    陶玉书所乘坐的黑色平治驶入位于金钟道89号的奔达中心地下车库,百富勤的梁伯韬已经等在了这里。

    「林太!」梁伯韬和陶玉书握手。

    多年来,陶玉书一直是梁伯韬的忠实客户,最近百富勤又负责了亚欧的上市业务,双方称得上是合作无间。

    「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EIE方面的岸田彻矢先生,受EIE和高日发展的委托,全权负责奔达中心的租售。」

    在梁伯韬的介绍下,陶玉书和岸田彻矢打过招呼,然后又在众人的簇拥下乘电梯参观大楼。

    奔达中心原来是光大、嘉里等财团共同出资建设的金钟财经广场大厦。

    1987年澳大利亚商人亚伦·奔达创办的奔达国际在香江上市,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超额认购47倍。

    奔达国际上市后以大手笔投资而驰名香江,仅仅一年时间,先后购入金钟财经广场大厦、半山置地物业、香江电视23.77%股权。

    88年奔达国际便以控有公司市值108亿港元而名列香江十大财阀第十位,而后开始迅速抛售资产,淡出香江市场。

    改名为奔达中心的金钟财经广场大厦在当时被作价37.8亿港元出售给了日本的EIE集团和高日发展。

    奔达中心落成于88年,由一组双子式八角形建筑组成,一座为36层建筑、一座为40层建筑,两座建筑之间由平台相连。

    总建筑面积高达1050322,即97575平方米。

    因其外形独特,而被中环上班人士戏称为「树袋熊」,是如今高楼林立的中环地区的重要建筑之一。

    如此规模的建筑,又赶上现在香江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热,EIE集团和高日发展看准了时机,打算套现离场,售价自然不便宜。

    63.6亿港元!

    这笔交易如果能达成,将会立即刷新1993年度香江商业楼宇交易的新纪录。

    梁伯韬主持百富勤,在香江商业界如鱼得水,消息灵通。

    一周之前EIE集团和高日发展想要脱手奔达中心,他立刻就上了心。

    63.6亿港元的售价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如果是比照当年EIE集团和高日发展购入时的价格,更是上涨了70%。

    但时移世易,现在连上环的写字楼都逼近5000块一吹了,奔达中心位于中环C

    位。

    几乎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合到6200一,绝对不算贵。

    最关键的是随着香江经济的蓬勃发展,中环的写字楼正变得越来越抢手。

    根据港府差物业估价署的统计,自88年以来,中环写字楼空置率连续4年低于5%,年租金涨幅更是屡创新高。

    仅90年到92年这三年里,中环的写字楼租金已经涨了40%,每月租金高达45

    港元。

    每年5.3亿港元的租金收益,租售比高达8.3%,远超香江住宅的4.7%,更是超越世界上的很多国际大都市。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香江如今热得发烫的经济。

    像奔达中心这样的天价建筑,注定只能是少数富豪和大型公司能够染指的,

    哪怕百富勤这些年赚了不少,想要独自吃下这口蛋糕也是不现实的。

    梁伯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