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文豪1978 > 第673章 青丝换白发

第673章 青丝换白发

    第673章 青丝换白发 (第2/3页)

林朝阳接着说:「发表了一些作品之后,不管是我个人还是作品,在社会上都产生了比较多的影响,到了这个时候,文学创作作为个人生存或谋求名利的目的就慢慢淡化了。」

    「倒不是说它们不重要了,而是退居其次,不是主要矛盾了。」

    「你成了一个社会广泛承认的作家,你写下的每一段文字可能都会对成千上万的读者产生思想上和认知上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物质追求和名利之心的淡化是一种必然,对于自身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这大约是我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悟到的—」

    听林朝阳讲到这里,在场的有些人联想到了这一时期林朝阳的主要作品应该是「香江三部曲」。

    实事求是的说,「香江三部曲」中除了《楚门的世界》之外,其它两部作品在内地的影响并不算特别大。

    当然,这指的是跟林朝阳自己的其它热门作品相比较。

    这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是在于,当时林朝阳旅居香江,「三部曲」的故事也多是围绕着香江这座城市所展开的。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香江三部曲」确实与内地的读者们有一定的审美和文化差异。

    但如今十余年时间过去,回过头来再看这几部作品,大家对于这几部作品的感受反而更加深刻了。

    盖因「香江三部曲」在当年所反映的香江的许多社会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正在内地逐步显露。

    主流文化追求的通俗化,新闻媒体的娱乐化,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股市所带动的投机风气··

    当年看起来很遥远的问题,现在正一点点的迫近中国当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香江三部曲」的含金量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为文学界和读者们所认可。

    林朝阳谈到自身追求在这一阶段的提高,「香江三部曲」便是最佳的写照。

    恰如香江媒体当年所言,林朝阳的「香江三部曲」如同手术刀,精准剖开了香江社会贫富差距的脓疮,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对立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现在看来,「香江三部曲」所阐释的又何止是香江的问题。

    香江这个社会虽小,却五脏俱全。

    「香江三部曲」对香江的审视和批判,又何尝不是对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审视和批判呢?

    对于绝大多数文学作品而言,面世之后的口碑和评价几乎决定了它的命运。

    但「香江三部曲」却有些不同,它在当年所造成的影响在经过了时间的发酵后不仅没有衰弱,反而历久弥新,愈见深刻,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

    「-那个时候应该是我第一次清醒的意识到,社会承认一个作家的价值,同时所隐含的是你带给社会和大众的影响力。

    到九十年代左右,作品发表、出版也好,大卖也罢,对我能起到的兴奋感已经越来越弱了,相反的,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了一股压力。

    作为一个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文学舞台上,我是个什么程度的作家?给自己打个分,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我是不是对得起「作家」这两个字这是那两年我在心里经常会问自己的问题。」

    林朝阳的声音回荡在会场内,传进了在场每一位作家的耳中,其中有不少人都对他的这段分享感同身受。

    今天能来参加这场座谈会的作家,「全国知名」是个基础。

    换言之,在场的人大多不缺名利,因而形而上的追求就成了大家都能够感同身受的议题。

    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字一一名留青史。

    以文字留名现当代文学史,对于今天在场的不少人来说是已经完成了大半的事。

    但林朝阳想的要比他们更远一点,他所追求的不仅是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留名,更要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值得后人瞻仰的浓墨重彩。

    即便是对于今天在场的这些成名作家来说,这也是件极有难度的事,可大家却并不认为林朝阳是异想天开。

    纵观中国近现代、当代文坛,在海外取得不俗影响力的作家倒不是没有,鲁迅、老舍、林语堂·

    细数一数,十个八个总是有的,但要非得评个第一的话,恐怕非林朝阳莫属。

    仅是「作品在海外行销数千万册」这一条,林朝阳便足以让许多前辈汗颜。

    更无需论,他的作品以各种形式改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今天在场的作家当中,王濛和程忠实都与林朝阳很熟识,对他刚才这番话也是感受最深的,因为两人也曾有过这样的心态,只不过两人出现这种心态都是在年近五十的时候。

    而林朝阳·—·

    两人的嘴角不约而同的露出一丝苦笑,人家三十来岁就悟到了这个道理,

    张爱玲说的太对了,出名要趁早。

    想想林朝阳二十出头就成名了,到三十多岁有这样的心理倒也很合理。

    随着林朝阳温和的声音,在场所有人都沉浸在他的讲话之中。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会场内一片沉静。

    直到二十多分钟之后,林朝阳的发言终于到了尾声。

    「..-20世纪走入了尾声,这两年国内关于文学的衰落、文学是否依然神圣的讨论层出不穷,这一方面说明了如今当代文学的式微,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我们的文学依旧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

    我今天谈自己的创作理想与信念,不是想当个教师爷,而是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掏出来给大家看一看。

    个体生命的体验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但人类的美德之一就是感同身受。

    身为作家,我们不能失去艺术创造的追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