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1982从香江开始 > 第478章 《龙王》发售

第478章 《龙王》发售

    第478章 《龙王》发售 (第3/3页)

,是对整个下沉市场的深度渗透,只不过是把媒介从手机换成了时下的VCD,把无孔不入的信息流换成了街边随处可见的影碟租赁档口。

    翟远看着窗外燃放的烟花,笑眯眯说:“我反而觉得,短剧才是回归了戏剧的本质。”

    周海玫噗嗤一乐,调侃道:“但现在那些影评人联合起来杯葛你呀!”

    翟远笑着耸下肩,说:“他们老了。”

    …………

    没有人知道除夕夜当晚,有多少人在家里看罢了《龙王》短剧,映照了九一娱乐宣发时共度新春的广告词。

    但接下来春节期间,以屋邨为中心,登门拜年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或多或少都将以往讨论电视台贺岁节目的话题,分流转移到《龙王》这部短剧上面。

    细路仔们模仿起剧中的口头禅,放肆、大胆声不绝于耳。

    自诩成熟的古惑仔们,则模仿起郑伊建的穿搭,陈浩南这个角色虽然尚未出现,但郑伊建的歪嘴一笑却取代了他掏耳朵的动作,成了新一代的‘江湖标配’。

    社畜白领们加班的间隙,碰面闲聊亦不自觉讨论到这部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节目与他们无关,加班的空挡时间,看几集节奏紧凑的短剧成了常态。

    街坊凉茶铺的叔伯阿婶们,除了看剧情,还计较价格。

    “四个钟头,一张光盘比两部电影加起来都长,当然抵(划算)啦!”

    演的是什么反而无所谓,放在麻将房里当做背景音来听,这个时长还省去了换碟的间隙。

    于是,无论华恩百货的经理们,亦或者光盘租赁的商铺老板,都发现了个诡异的现象。

    报刊杂志将《龙王》贬低的一文不值,

    但自从这部短剧发行以后,本来平缓的VCD的销量,反而又开始增长。

    更有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走进入门店,在往常这个年龄段根本不在电子产品销售的接待范围,可如今对方却主动询问:“姑娘,我家乖孙话有个咩《龙王》嘅,是不是在这里买?”

    报刊亭和光盘租售的档口亦是如此,

    起初老板们还担心卖不出去,继续将热门电影摆在最上面一层。

    短短几日,

    顾客的口风便从‘来套《龙王》,我倒要见识下有多烂!’变成‘丢你老母!《龙王》都没有你还学人家做生意?’。

    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一刻初现端倪。

    20号,过完元宵节。

    自《龙王》发行以来便沉寂不提的九一日报,再次在头版刊登出短剧的海报。

    ‘《龙王》热潮席卷新春,光盘租售破五十万张,风头不输贺岁巨献’

    ‘本港VCD分销商感谢《龙王》短剧,带动碟机销量,份额追平院线大片’

    ‘租赁铺头排长龙,《龙王》碟片热卖,档口老板笑称从未见过咁旺场’

    一部低成本的短剧在创作者们都不看好的环境下,逆势而上。

    郑伊建没有靠陈浩南这个角色火起来,转而因歪嘴一笑成为其标志招牌。

    “现在可以自我解构了。”

    翟远打电话给负责发行宣传的同事,交代道:“解构明不明?即是恶搞啦!”

    “之后的宣传文案里,不必从深度上剖析这部剧,着重把郑伊建、李立群、顾宝明这些演员的台词动作炒热起来,观众个个都知道现在郑伊建的招牌是歪嘴笑,那他是不是应该有个响朵?不就叫他歪嘴龙王喽!”

    ‘另外联系朱延平,拍两条自家的恶搞短片,放在电视台继续宣传。怎么拍?好简单的啫。只要郑伊建有歪嘴的动作,即刻让反派按住他的嘴角……’

    短剧营销的最后一步,自我解构。

    亦是消除所谓文化人、高学历偏见的一招,用一个相符的梗扩散开来,不管多烂,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主流,即是所谓的黑出感情来了。

    ……就不举例了。

    至此,这一套短剧的组合拳才算打完。

    (阿茶不禁想起来刚接触短剧时,资方给了本让我改编一下,当时完全不懂短剧是个什么,市面上也没有现象级作品学习,最后这个项目也不了了之,结果过了一年左右,龙王风席卷而来,后悔没把握机会啊……

    短剧的市场逻辑,肯定不像里这样一蹴而就轻易形成,不过毕竟还是网文嘛,只探讨思路和可行性,不能真写翟总花几年时间运营、培养受众、资本运作、骗投资割韭菜……那就成中国短剧史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