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七百七十九章 时势造英雄

第七百七十九章 时势造英雄

    第七百七十九章 时势造英雄 (第1/3页)

    神京城东,毓屏街,后巷。

    正房之中,中年人的话语冷峻,似隐含勾起的内心缅怀,还有一丝冰冷的寒意。

    刘轩也是第一次听到,兵部尚书顾延魁的过往,只是堂堂兵部尚书,对他来说是不可及的人物。

    所以听自己东家提起,他只是当做见闻来听,并没有太过在意。

    刘轩说道:“东家让探听朝廷和残蒙议和的消息,兵部是朝廷和议的主事衙门。

    我们在兵部虽没有人脉,但双方和议协商都在会同馆,和议文牍汇总兵部之前,都经礼部鸿胪寺通译整理。

    所以我们通过渠道,探听到不少消息,听说两邦和议事宜,最近几日出现波折,双方僵持不下。

    四日前残蒙使团突然提出异议,要将原先双方协商的互市数额,一下提高了四成。”

    中年人目光凝然,神情有些惊讶,起身离开书案,在房间里信步而走。

    当走到那座白缎遮盖的灵位前,默默驻足似乎在思索什么。

    稍许才说道:“这世上的事情,小到商事,大到国事,其中道理都是一脉相承。

    我们商贾做生意,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是常见的手段套路。

    可是,即便是满天要价,叫价也需有限度,太过有悖常理,过于荒诞出格,就不是叫价,而是笑话。

    我们也做过九边茶马互市生意,多少也清楚其中根底。

    土蛮部安达汗乃草原枭雄,多年来厉兵秣马,早有南侵之心。

    朝廷想要遏制安达汗势力南扩,除了严守九边之外,控制茶马互市尺度,更是一劳永逸之法。

    朝廷绝不会放松这等遏其咽喉良机,我虽不清楚朝廷认可的互市数额。

    但这个数额必定极低,对残蒙三大万户部落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令其苟延残喘罢了。

    在这等情形之下,朝廷绝不会轻易提高互市数额,否则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残蒙使团如果想满天要价,提出提高两成数额,或许朝廷为缓动刀兵,可能会答应上浮一成。

    这才是双方做买卖该有的样子,哪会是如今一口要提高四成,真当大周君臣都是蠢材吗。”

    刘轩说道:“东家,既然这是极无章法的要求,必定会徒劳无功,蒙古人怎么会这等轻率。

    此次残蒙使团上千人入京议和,声势十分浩大,想来使团领头之人,必定不是泛泛之辈。

    咱们外人都能看出的道理,难道他们就会看不出来?”

    中年人微微一笑,说道:“你说的没错,我们能看出的道理,堂堂残蒙使团首领,难道会看不出。

    据我所知此次残蒙使团首脑,是安达汗麾下心腹重臣阿勒淌。

    此人在安达汗麾下二十余年,是草原上威名远播的人物。

    更是极得安达汗的器重,听说此人能文能武,性情坚韧果敢,颇具智谋城府。

    我们能想到的粗浅道路,这个阿勒淌不可能想不到。

    既然他清楚其中利害轻重,还会向提出如此嚣张诉求,就很值得令人玩味。”

    ……

    刘轩问道:“难道阿勒淌会是另有所图,他们上千人入京议和,一事无成,铩羽而归,岂不成了笑话。”

    中年人说道:“残蒙使团入京已有段时间,刚开始两邦议和,他们一直处于下风。

    对于朝廷在互市数额上的压制,一直都是勉强维持,据理力争,都没提出加额四成的离谱诉求。

    可是前几日突然改弦易辙,大反常态,阿勒淌可不是胡涂人,他会这样做必定事出有因。

    只是其中的缘故,我一时也想不通,似乎阿勒淌不想和议过早定局,感觉像是在拖延时间……”

    刘轩神情迷惑,说道:“东家,如今关外已入严冬,残蒙三大万户部落急需过冬物资,举步维艰之时。

    残蒙使团拖延和议时间,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中年人说道:“所以,不管是安达汗,还是阿勒淌,都是大漠上的杰出人物。

    他们会做这样违背常理的决定,绝对不会无的放矢,必定有我们不知道的理由。

    越是这种情形,这件事隐含的风险,就会愈发凶险叵测。

    不过,这也不关我们的事情,让皇帝和朝廷重臣操心便是。

    其实,不管此次和议结果如何,战事只怕都难以避免。”

    刘轩神色惊诧,问道:“东家此话何意,如果真是这种结果,安达汗何必要派使团入京求和?”

    中年人说道:“两国交锋,议和不过是相互缓冲的幌子,争取利益也罢,打探虚实也好。

    当今皇帝以奇绝手段登基,心中块垒难消,一心想着励精图治,超迈先辈。

    这几年他遇到贾琮这等奇才,趁势大兴火器,以火器之威洗涤军权,去除上皇勋贵留下的潜势。

    如今他已完全掌控五军营,对九镇边军也日渐收拢,前年任命顾延魁为九省统制,巡视弹压九边。

    上年又利用大同盐铁大案,将大同边军总兵以下,十余位要紧将官,全部予以清洗。

    连带着临近的大同镇,也受到不小波及,朝廷借势调迁了不少将官。

    如今掌控大同边军的要紧将官,不少都是皇帝钦点,或从辽东军中调任。

    九边重镇之中,辽东镇自皇帝登基以来,最早被皇帝掌控,辽东总兵平远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