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重生07:从小学生开始加点 > 第五百一十三章 拍卖

第五百一十三章 拍卖

    第五百一十三章 拍卖 (第3/3页)

可见翠色丝状分布,俗称‘天河砂’。此特征在明代中晚期玉器中尤为常见。典型案例就是1978年明益宣王朱翊靷墓出土的玉带板。”

    台下人已经听入迷了,台上的也听怔住了。

    “明代工匠好古成风,正德年间流行过一阵‘仿唐玉’热潮。不过真唐玉的云纹末端会带分叉,像柳叶;这支簪的云纹收尾圆钝,是典型的嘉靖仿古工。”

    诶?

    李颜笑了笑,“这倒真是个嘉靖年间的物件了。”

    众人明显还有疑问,但没人敢说。

    韦韵之直接问了出来,“那为啥不是清朝的呢?那边资料很齐全诶?”

    大家也很好奇。

    “明代琢玉匠用砣机留下的工痕,清代仿品会用解玉砂打磨平滑。”李颜将簪尾对准射灯,卷云纹的阴刻线里突然浮现细密网格,“看这些平行等距的划痕——砣机转速不稳时,金刚砂砣头会周期性震颤,就像老式留声机的跳针。”

    大屏幕里的图像很清晰,很多人恍然大悟一般点头。

    “明代砣机用横轴传动,砣头转速约200转/分;清代改为脚踏连杆传动,转速提到300转以上。工痕密度差异肉眼可见。”

    好一个“肉眼可见”,台下专家道心快破碎了都。

    “诶,”韦韵之看着屏幕上的图片,指着簪头惊呼:“莲心这里有个小凹坑!”

    “很好,观察力满分。”李颜又放大了图片,“看这些放射状擦痕——这是固定玉料的木夹具留下的痕迹。清代开始用铁制旋床,就不会有这种木质纤维压痕了。”

    现场鸦雀无声。

    但李颜的装逼还远远没有结束。

    如果前边的这些内容姑且还在大家的接受范围内,下边的话则是让他们从赞许佩服的心态转为变为敬畏乃至恐惧了。

    “关于玉簪主人,我还真有点故事可以讲。洛城定阳县县志曾记载,嘉靖八年,县令夫人尽捐身上财物赈灾,包括了一根玉簪,所谓‘玉色温润,可照人心’。县志上边还有插图,感兴趣的各位不妨找找,在2005年由洛城文化研究院出版的《洛城县志全集》第六卷《定阳》第三册第十六页。”

    大家光是找图都费了好一阵功夫,第一个找到的人惊呼,“一模一样!”

    其他人纷纷凑上去,然后就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位县令,就姓冯。”

    大家鸡皮疙瘩又起一阵。

    “后边的故事就是我的脑补了,当年捐簪子,自然是去当铺换了钱财,又拿钱财换了粮食,救济定阳县灾民。或许后来冯氏后人又花钱把簪子赎了回来,一直流传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因为举家搬迁,忘了簪子,我们今天才会在拍卖场看到它。”

    李颜看向周云林,“这才是这根玉簪该被传颂的故事,关乎历史变迁,关乎传承,关乎一颗爱民之心。”

    所有人都愣住了。

    “怪……怪物吗?”台下的专家甚至要以为李颜配合主办方演戏了。

    谁他妈能连洛城定阳县县志都记得啊?

    神经病啊!

    这他妈诗人握持!(是个梗,“是人我吃”形容对方不是人,令人忍俊不禁)

    “所以,起拍价还是一万吗?”

    周云林率先反应过来,“对,不改,不改。”

    “我出五十万。”李颜说道。

    台下逐渐回过神来,小小的议论四起,但没有一个敢出价的。

    那边的拍卖官也反应过来,快速走完程序,把这根簪子五十万块拍给了李颜。

    李颜掏出卡现场一刷,一手拿着簪子一手拉着韦韵之就潇洒地跟拍卖场的各位说了拜拜。

    留下好几十个被震撼得无以复加的人。

    其实韦韵之也被震撼得不轻。

    “颜,”她直到走出旋转门才反应过来,刚刚李颜就这么跟买个饰品一样买了个拍卖品,还是个明代的玉簪,“你买这个簪子,是看中它的故事吗?”

    “今天,我给这个簪子赋予了一个新的历史价值。”李颜一边说着,一边将韦韵之的头发简单挽起来,将簪子扎了进去,“2013年12月15日,李颜将发簪送给了韦韵之。”

    “很了不起的历史意义,要写入史书的。”女孩骄傲昂首。

    “像这样装逼爽吗?”

    “爽!爽到天灵盖了!”

    “四百多年前某个工匠刻下最后一刀时,应该会盼着有人能懂他的得意。”

    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眼睛格外亮晶晶。

    “恰如此时此刻。”

    少女心里被什么东西击中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