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英国人的趋同选择 (第2/3页)
而在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时候,英国刚刚取得七年战争胜利,在决策上可以算是比较自负的。
    英国人不仅袭击直接参战的法国和西班牙的商船。
    其他欧洲国家的商船,只要被英国人怀疑,可能给美国人送资源和装备,都可能被英国海军劫持。
    于是俄国人号召组织一个武装中立同盟,共同派遣战舰保护中立国家的商船,避免被英国人打击。
    俄国人首先跟丹麦和瑞典签了约,而后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陆续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已经与法国、西班牙、美国作战的情况下,他只是觉得荷兰仍然在跟美国做生意,就主动对荷兰宣战了,直接将荷兰也推入了法、西、美的反英同盟。
    这让英国站到了几乎整个欧洲的对立面。
    美国独立战争的结局是英国战败,失去了当时最重要的北美殖民地。
    当时英国刚开始蚕食印度,而且在孟加拉大饥荒中亏了钱,当时的印度是没有多少盈利的。
    当时的开普敦和锡兰都是荷兰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刚刚被库克船长探清楚航线,当时那里还只是一片蛮荒之地。
    英国当时的殖民地,除了北美的十三州和加拿大,就只剩下中美洲的几个小岛了。
    这场战争后直接把最重要的部分丢了。
    更重要的问题是,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一落千丈。
    英国本来孤悬欧陆外海,如果政治上再被孤立的话,就会变得更加边沿化。
    于是英国人试图寻找新的盟友。
    既然被整个欧洲边沿化,甚至动了在欧洲之外寻找吧。
    当时欧洲之外,最强的国家就是清朝。
    176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动“金洛克远征”,结果在尼泊尔惨败。
    尼泊尔1788年和1792年两次进攻雪域高原,乾隆命福康安领兵入藏反击,最终攻入尼泊尔境内。
    尼泊尔随即对清朝称臣朝贡,然后放弃向北扩张的想法,转而开始向南扩张。
    南边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孟加拉。
    在当时的英国眼里,清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传统帝国。
    本身的直辖领土与俄国一样庞大,周围还有一大圈的附庸国,人口更是比整个欧洲都多。
    于是英国人安排了庞大的使节团,专程去清朝内部探查情况。
    马戛尔尼被要求,一定要见到清朝皇帝。
    所以到了清朝之后,即便是因为礼仪问题百般拉扯,马嘎尔尼却始终不敢一走了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