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社畜逆袭:从小米开始反卷互联 > 第437章 陈默进宫

第437章 陈默进宫

    第437章 陈默进宫 (第2/3页)

彼岸却突然悄无声息,不知道在干什么。

    好像从参加完两会就消失了,陈默无比低调,一点不符合他的风格

    陈默去哪了?

    3月下旬的某天一大早,阳光明媚。

    在跟京烟同名的行政机构大门,一辆黑色的奔驰S级商务车缓缓驶入其中。

    而离老远正好有个新京报资深记者撞见这一幕,而这辆车他不但认识,还知道,这不就是陈默的专属座驾么?

    这是什么情况?一家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能进这里?约谈?整改?还是鲤鱼跳龙门?

    无数可能性在他脑海中打转,但无论哪种情况,这可都是大新闻。

    随后他打了个电话,班也不上了,原本的采访计划也暂时搁置了,直接在外围游曳起来,就想看看对方什么时候出来,好抓拍几张照片,用于增加真实度。

    结果不成想,他这一等就是三天。

    好在他不抛弃,不放弃,皇天不负苦心人,他调好焦距终于拍到了目标车辆再次驶出的画面。

    咔嚓咔嚓拍个不停,下一刻就被两名便衣扣下了,原来他这两天鬼鬼祟祟的行踪早就被附近保卫干事察觉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随后这记者赶紧掏出自己的记者证,说明了下原因,然后两名同志检查了下相机照片,删除后,才选择放人。

    这名记者家都没回,直接来到报社,借着这股劲儿兴奋地赶出一篇稿子,随后当场就被总编叫了进去。

    总编辑在房间内来回踱步,恨铁不成钢,“你也是老人了,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不知道么?”

    “这还好吧,富贵险中求!”

    “你怎么就确定里面是陈默而不是其他人?”

    “除了陈默还能有谁坐那辆车,其他人也不够格啊。”

    “你看看你写的.总之,我要同意发表,除非我不干了,你消停点吧,我还有三年就退了,干到这岁数不容易,你可别让我晚节不保!”

    “呃,头儿,没这么严重吧,我就是根据当前的情况,推衍了一下后续可能的结果,猜测即事实嘛,这还是你教的。”

    “那你看看猜的双方是谁?那边就不说了!”主编指了指一个方向,随后继续道,

    “单就说陈默是个好相与的?好了伤疤忘了疼,以前的事儿忘了?那是人么,就跟路边野狗差不多,被盯上不被咬掉一块肉就别想走。

    这片稿子,就是个炸弹,一个不好就把咱们自个炸了。”

    “可是.”

    “没有可是,稿子先压在我这。你这段时间也辛苦了,先休息两天,工资照发,休息好了再来上班!”

    “呃,哎,好!”

    等记者出去,主编把稿子放进自己办公桌抽屉的最底部。

    确实这篇稿子他看完心里怦怦跳,彼岸可是互联网圈的明星企业,而陈默更是自带热点的话题风云人物之一,谁都想报道。

    但有的事情不能碰,他不是不想发,他是不敢发,毕竟自己ZZ敏感度还是在的。

    这次彼岸陈默的提案,或许在大众层面是无法得知的,但他们业内想要知道,不难。

    陈默的这三个提案,在他眼里就像斗地主里面的三张牌,一张大王带俩三,谁知道最后结局是牌打光还是憋手里。

    尤其是那俩三,国家都没解决的事,你挑着头去干?国家没推动的事情,你上杆子提议?

    虽然谁都清楚彼岸按自己的一套与众不同的模式在走,但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

    而且他自己走就算了,还想让大家走跟他一样的路,那可能么,资本的沛然力量,哪是一个代表提案就能推动的?

    要不是陈默那张“王”的效果,估计接下来彼岸面临的就是被约谈整改的节奏,或许这次就是,但他不敢赌。

    至于另一方更是一点反抗的心思都没有,可不敢搬弄是非,连猜都不敢猜,猜对了没奖,猜错就是找死。

    在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就选择站队,要是站错了,自己离职是小事,整个报社都会处于暴风雨的中心。

    有些事宁可不做,也不出错,明哲保身,才是长久之道

    其实当初那名记者没猜错,车上的人确实是陈默。

    两会虽已落幕,但后续这些代表团提出提案,后续处理是一个非常繁杂庞大的系统性工作,经过智囊团筛选并整理交由主席团审议,最终表决形成决议才会出现在后续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就是XX发展规划

    而陈默的那份《互联网+》提案部分精华内容被刊登在内参,引起内部不小影响。

    他之所以被召见,是为了给国家智囊团大佬们,解答关于他《互联网+》提案中的一些问题和看法,并进行探讨。

    这里每个老头都是国内各领域执牛耳者,top院校院长、资深教授、工程院院士(不是酱香的那种).

    这些人外部有个统一的称呼:参事。

    这让陈默有种面对自家天机阁至臻plus版的错觉。

    其实这些人在陈默来之前就这个提案已经讨论过一次,一是这个互联网+是新的概念,二是提案上无论过去式例证和案例支撑,还是对未来蓝图的描绘一板一眼跟真事儿似的。

    让这些学者、专家、教授、院士们感觉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把这个提案的始作俑者抓过来,当面问话。

    一开始他们只是想面对面听一下这个年轻人的想法,把几个问题回答一下就放人,充其量也就一上午的时间。

    可随着双方交流、探讨的不断深入,他们渐渐发现不对劲,这个年轻人很不简单,不仅言之有物,而且逻辑缜密、对答如流.

    或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