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发布会撞车,带货主播之争 (第1/3页)
时间兜兜转转,终于来到象征收获的九月。
9月初,小米官方突然发了条微博:“爱国,请理性选择;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紧接着,人们发现全国各地的小米之家门口都站着工作人员。
每当有人做出鞠躬、敬礼这类莫名举动,他们便会主动上前,不是阻拦,而是态度诚恳地交谈:
“感谢您对小米的支持,爱国可以换种形式。我们更希望用产品说话,若您真心支持,欢迎进店体验技术。”
可这些“热血人士”往往神情慌张,显然没料到会遭遇这种场面。
不是拔腿就跑,就是抬手遮遮掩掩,活像见不得光的老鼠。
这些影像被传到网上,无数网友看出了不对劲。
就在这时。
全国各地,另外一家手机专卖店的门口也出现之前类似小米之家的热血场景,而且规模更大,情绪更饱满和充沛.
随着这些信息在网上传播,舆论风向瞬间发生了变化。
大众情绪被一分为二,看着两边的新闻,有人已经懵了:到底该“爱”哪边?
路人粉则毫不客气地开嘲:
“这上面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傻子。”
“还是科技和互联网发展太快了,有些人的智商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都是一帮神经病,估计在家里对各自长辈这么尊敬过”
“感觉不够虔诚啊,古代那都是三跪九叩,五体投地,做错了,重来!”
“不行,下次遇到这事,我得好好拍照纪念下”
“这不是明显的作秀,前面人负责做,后面人负责拍,再发网上恶心人”
一时间,原本打向小米的板子,变成两家企业各挨一半。
这还没算完。
媒体接连曝光:这家友商下个月的手机发布会定在德国慕尼黑,再扒出其历史的手机代言人和宣传片——不是老外就是精英人士生活场景。
36氪再次发表尖锐评论《国货之光: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企业对爱国情怀的精准收割,评论区充斥着“你不爱国”的谩骂;线下门店甚至出现消费者对着手机敬礼的荒诞场景。
这种道德绑架让理性讨论成为禁忌,质疑产品就是“崇洋媚外”,指出缺陷就是“给外国品牌递刀”。
而其中我们看到某家手机厂商正在完成一场精妙的商业闭环:用海外发布会营造高端感,靠洋模特宣传片拉升格调,最后用“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堵住所有质疑的声音。
这种“低质高价”的套路被包装成“技术突破”,营销资金大于研发投入,大量资金流向海外广告——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幅海报、各种国内外明星代言、《华尔街日报》的整版报道,构建出“国际大牌”的幻象,再将溢价成本转嫁给国内消费者。
那些为溢价买单的消费者,与其说是在支持技术创新,不如说是为一场精心设计的爱国营销付费。
当一家企业把精力放在话术包装而非技术攻坚,把预算投入公关而非研发,所谓的“国货之光”,不过是收割情怀的镰刀。
在这场生意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