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梨簧戏 (第2/3页)
赏梨簧戏。”
独特的梨簧戏敲锣打鼓的声音响起,表演家们已经穿戴好,随着声乐开始表演起来。
梨簧戏,亦称草根戏、平安戏,据明朝正史《太平府志》记载,当涂、芜湖等地立春日有“妆戏到,征女伎”的风俗,后清朝黄钺写《于湖竹枝词》时,把平安戏定名为“梨簧戏”。
芜湖泥簧戏也曾“星光灿烂”,有张季瀛、王振林、胡家寿、金立兴,称为“泥簧四状元”,张季瀛家藏手抄剧本有三尺多高,可惜在1931年夏天毁于洪水。
草根命的泥簧戏经不住洋风的摧折和“官”木的裹挟,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仅以散兵游勇坐唱维持,县志说:“有所谓泥簧者,词甚俚俗,杂以小曲,盖为盲女弹词者流,人有喜庆辄招之,视为营业云。”
1927年,张季瀛的第三子张一鸾想继承父业,振兴泥簧戏,集合一批艺人在北门沈凤鳖家办起一个“泥簧公所。”这是一个共和班性质的职业演唱团体,也是训练泥簧戏演员的习艺所。
解放后,芜湖文化部门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整理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安安送米》、《回头桥》、《三戏牡丹》、《合钵》、《祭塔》、《窦老送子》、《陈琳抱盒》、《闹院》、《逼休》、《扇坟》等。
1959年招收一批男女少年学员,正式建立“芜湖市梨簧戏剧团”,编演出《白蛇传》、《秦香莲》、《二度梅》、《三请樊梨花》等。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性本爱丘山”,也许泥簧戏“本是坊间狗尾草,无为招摇在高枝”。
当芜湖的官办剧团因为“经费不足”、“演员老化”而偃旗息鼓时,中江桥、陡门山、后家山头的小剧场铿锵开锣。
2006年,芜湖市申报的梨簧戏入选H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刻,舞台上表演的就是《安安送米》。
安安送米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属于明传奇《跃鲤记》的一折。
书生姜诗,误信谗言,迫于母命,将妻庞三娘休弃。
三娘无颜回归母家,只得寄迹尼姑庵中。
其子安安年方七岁,思母情切,瞒过祖母,负米至庵奉母,并一再求母回家。
三娘虽有爱子之心,但迫于封建礼法,欲归不得,只得婉劝安安回家,母子洗泪而别。
年轻人听不大懂,但老年人却格外喜欢,看得津津有味的。
沈莹莹拉了拉尹玉雯的衣袖,小声问:“你看得懂吗?”
尹玉雯摇摇头:“我在国外长大,才回来半年不到的时间,对国内的文化还不是很了解,这种戏曲我觉得很高深,我有些不能理解。”
沈莹莹小声跟尹玉雯解释:“我知道,我解释给你听。”
她把《安安送米》的故事讲给了尹玉雯听。
尹玉雯听了之后呆愣了一会儿:“莹莹,那唱戏根本不知道唱的什么,你怎么会知道这个故事?”
沈莹莹扬了扬自己的手机:“刚刚开始唱的时候,我听到了剧名,然后用手机百度了一下。”
尹玉雯失笑:“吓我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