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三次清创痛死人 (第3/3页)
个小娃娃都救不活,那我这当院长的脸面就没地方放了。呵呵。”
杨志发拿着手里三张大黑拾,感动得眼泪哗哗。
林三七待他们杨家,那是比亲爹还亲啊。
“林干部,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救活我儿子,绝对让他好好活下去,将来国家多做贡献。”
林三七心想,这30元钱也是缘份啊,另一个时空,杨志发就是因为第一个发现兵马俑,国家奖励了30元。
这钱可算是送出去了。
围观的村民们一眼,纷纷鼓起掌来,一声声叫好声不断传来,林三七也笑呵呵冲众人挥了挥手,过了一把大领导的瘾。
晚饭是在西杨村解决的,杨村长用最隆重的方式,杀了一只鸡。
鸡是村长家自己养的,六十年代初,国内的气氛还是相对轻松的,农民允许自己养鸡和种点菜,但是数量有限制。
比如一个家庭鸡不能超过5只,鸡生蛋,蛋是可以拿去供销社换日用品和盐巴,江湖人称“鸡的屁”(GDP)。
农村还允许农民少量拥有自留地,可以种些蔬菜,具体面积各地不同,但人均不能超过一分。
当然蔬菜只能自己吃,不能拿出去买卖,那就是犯错误。
聪明的农民不卖菜,但可以用菜跟城里人交换一些物资或者票据,打个擦边球,一边公家人看到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这时候全国还是勃勃生机的状态。
所以对杨村长来说,今天一餐吃掉他们家五分之一的财产,绝对是招待贵宾了。
林三七不让他吃亏,拿出了两瓶茅台酒来,可把杨村长和陪同的齐军长、刘局长给乐坏了。
林三七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不是嫌下酒菜太寒酸,而是开始有些忧国忧民了。
喝完酒,在乘凉的时候,林三七问杨村长道:
“老杨,你给我说说,你们平时生病了都是怎么挺过来的?”
杨村长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估计农村千百年来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反而不以为意:
“领导,咱们农民还能怎么过来?就这么凑合着过呗。嘿嘿。
解放前,当时咱们这里叫骊山乡,那时候乡里有一名中医大夫,附近十里八乡的人有病都去他那里瞧。
没钱也没关系,弄点苞谷,几个鸡蛋都成,那胡大夫都收。实在是大病了,也就是弄只鸡,牵头羊去,总归都不会断了大家的生路。
可惜呀,好人不长命,胡大夫在50年的时候去逝了,咱们乡唯一一个大夫没了。那生病了咋办?五花八门都出来了。
像我侄子,外伤了,就去山上采点草药自己琢磨着治呗。大家都想得通,治得好治,治不好就治不好,这都是命,怪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