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迈出造反的第一步 (第2/3页)
一面,他也没在杨承业这边呆太久,只呆了三天就离开了。
重山镇还是老样子,唐飞虎已经回乡养老了,新任总兵是牛庄。
朝堂这些年也是多次向重山镇派遣巡抚,不过每任巡抚都免不了被架空的结果,别说军队了,就连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巡抚也指使不动。
换了布政使或按察使也一样,甚至各级衙门的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结果就是重山镇依旧是巍然不动。
因为杨氏一族在重山镇的根基已经到了无法拔出的地步了。
整个重山镇,千户以上的官职中,杨氏一族占了三成,听起来似乎很少,但实际上这已经足够让杨氏一族牢牢把控重山镇了。
而杨承业也不是小孩子了,如今杨承业已有三十六岁,他还是靖安侯,所以这重山镇真正做主的不是巡抚和总兵,而是杨承业。
这些不是杨正山安排的,而是顺理成章的结果,杨氏一族的子弟会推着杨承业成为重山镇的领导者,甚至都不需要杨承业做什么,他就自然而然的成为领头人。
当然,杨氏一族也出现了一些贪官污吏,杨承业的手段很凌厉,但凡敢胡来的族人,他都会毫不留情的将其赶回杨家村,若是不知悔改,还会让杨明辉将其在族谱中除名。
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家族中,杨承业如今牢牢掌控着杨氏一族。
杨正山对这个自己培养出来的继承人非常满意,比那傻大儿优秀多了。
离开重山镇后,杨正山又去北原镇溜达了一圈,他在北原镇呆了一个多月,主要是北原镇熟悉的朋友更多,周兰、宋大山、杨明镇、杨承泽、杨承旭等,杨正山都有见面。
而就在杨正山和郁青衣走亲访友的时候,杨明昭终于为自己的造反大业迈出了第一步。
星元十三年,也就是延平二十年,十月二十三下午。
杨明昭和杨泽一人骑着一匹马,不紧不慢的走在太平县的官道上。
巴蜀的马儿普遍偏小,肩高一般在一米二以下,重山镇的草原马的肩高一般都在一米五左右。
而杨家培育的马,肩高能达到一米七,像杨正山养在灵泉空间的马,肩高都能超过两米。
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一是因为品种的差异,二是因为灵泉空间内的马是一代代培育出来的。
空间内的马有些基因突变的意思,已经跟普通马有着很大的不同了,或许可以称为妖兽了。
杨明昭并没有将自己的马带来,只是买了几匹巴蜀的马骑着。
两人骑马行走在官道上,看着道路两旁的农田以及在农田内耕作的百姓。
其实太平县的并不算穷困,太平县境内虽然多山,但也有很多河流冲积出来的河谷,这些河谷的田地不但肥沃,而且还靠近河流,都是上等的水田。
除了耕地外,太平县还有大片的茶园,太平县产出的茶叶也有很大的价值。
另外因为靠近万山岭,太平县还有很多采药人和药农,茶叶产业和药材产业才是太平县最有价值的产业。
可惜无论是水田还是茶园和药田,都是乡绅地主的产业,升斗小民只是佃户而已。
杨明昭看着那些在田地里劳作的百姓,轻轻叹息一声。
一个个衣着破烂,补丁上摞补丁,甚至有人光着膀子露出了瘦骨嶙峋的胸膛。
杨明昭还看到了一些七八岁的孩童,他们也在田地里帮着干活,瘦弱的身体挺着一颗大脑袋,明显就是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看到那些百姓,杨明昭更坚定了心中的想法。
“走吧!”
他驱马加速朝着太平县城行去。
太平县城,一座很普通的县城,城周不过八九里而已,也就是长宽都在一公里左右。
城墙高四米,城内百姓也就万人上下。
破旧的城墙已经很久没有修缮了,杨明昭来到城墙下,一眼就看到东侧有一大块城墙已经坍塌了。
这样的县城,别说潜入城内搞突然袭击了,就算是在城外强攻也不会费劲。
至于县衙的差役,杨明昭看着城门口那几个懒散的衙役,神色颇为无奈的摇摇头。
瞧瞧这都是什么人啊!
看起来人模狗样的,但干的都不是人事。
五个衙役正站在城门口收入城税,对着入城的老百姓又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